赵云文言文翻译(赵云进谏的译文急~急~急~急~急~急~)
1.赵云进谏的译文急~急~急~急~急~急~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大概意思:益州安定以后,许多人主张把成都城内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给诸将。赵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国贼祸乱汉室,切不可追求安乐,等到天下安定,诸将各回本土,安家立业。
现在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采纳了,把土地房屋归还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汉政权的建设。
)刘备要去攻打东吴时!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大概意思: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篡汉,应当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
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车来迎接王师。因此,不应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和孙吴争战。
战争一旦起来,一时解决不了,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2.《三国志赵云传》文言文翻译
西晋·陈寿《三国志·赵云传》白话释义: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
他本来是公孙瓒的手下,当公孙瓒派遣刘备帮田楷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就跟随刘备,成为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备在当阳的长阪被曹操赶上时,就丢下妻小,往南方逃走。
当时赵云在乱军之中,身上所抱的小孩,就是后主刘禅;他奋身保护的甘夫人,就是后主的母亲。由于他,使他们母子脱离一场浩劫。
于是,升他为牙门将军。刘备到四川的时候,赵云留守荆州。
刘备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的时候,命诸葛亮前来助阵。诸葛亮就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一同溯江西上,分别平定郡县,到了江州,分派赵云从外水到江阳,和诸葛亮在成都会师。
平定了成都后,以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调升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追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次年,诸葛亮出师,故意扬言他要经过斜谷道,曹真信以为真就派大军前来抵挡。
诸葛亮让赵云与邓芝两人去对抗,自己却带兵攻打祁山。由于赵云、邓芝的兵力薄弱,而对方的兵力坚强,因此,在箕谷被打败了。
但是他们聚合军队,坚守营地,所以还不至于有大败的局面。大军退回以后,他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死。后主时,追谥他为顺平侯。
起初,在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死后受谥;后主时,因为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蒋琬、费祎担负国家重任的功劳,所以都被追谥;陈祗是后主所宠爱的,特别给他一份殊荣,夏侯霸从远方来归,因此都得到谥号。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等人也都一一给予追谥,当时的舆论莫不认为这是件非常光荣的事。
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随着姜维到沓中的时候,临阵战死了。
(陈寿)评论说:关羽、张飞两人,号称万夫莫敌、英勇盖世的人物。关羽杀颜良以报答曹操,张飞因义气而释放严颜,都表现了国士的风范。
但是,关羽性情刚烈而骄傲,张飞本性暴躁而少怜恤,性格上的缺点,惹来了祸害,这是命里注定的呀!马超勇猛,威震诸戎,却因此使他的家族几乎被诛灭,多可惜呀!一个人能够挣脱穷困,臻于泰顺的境地,不是更好吗?黄忠、赵云两人,强壮勇猛,同为刘备的部将,他们大概就像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灌婴、夏侯婴这类人吧!原文: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
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日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成都既定,以云为竭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先主不听。
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候。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
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
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
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
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
3.关于三国人物的轶事(文言文+翻译)
曹操斩杀颜良、文丑
原文:
《三国志·太祖本纪》:“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於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译文:
曹操于是带着军队日夜兼程奔向白马,离那里只有十多里的时候被发觉,颜良大吃一惊,回过头来攻打曹操,曹操让张辽、关羽为前锋,大胜,并且斩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带领白马民众沿着黄河向西迁徙。袁绍于是带着军队度过黄河追击曹操,一直追到了延津的南面。曹操停止前进并在南阪附近安营扎寨,让人登上防守用的墙壁观察,说:“有600多骑兵。”,一会儿又说:“骑兵比刚刚估计的还要多点,步兵多的数不过来。”,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接着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掉马的缰绳。当时的情况是从白马带出来的军用物质还堵在路上。其他将领认为敌人的骑兵太多,还不如退回营寨中去死守消耗敌军。荀攸说:“此举的目的是诱敌,退回去做撒子嘛。”袁绍的骑兵统帅文丑和刘备带领了大概五六千骑兵一起到来。其他将领又对曹操说:“现在可以上马了吧。”曹操说:“还不行。”,一会儿之后,敌方的骑兵又多了些,有些都奔向曹操堵在路上的辎重物质了。曹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大家一起上马。当时曹操的骑兵合起来还不到600人,放马杀了过去,打破敌军,并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仗就都被禽杀,袁绍的军队被大大的震惊了。
4.《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翻译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
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紥,将馆驿改为永安宫。
人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殁于王事,先主伤感不已。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
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
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
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
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丕然之。后人有诗责黄权曰:“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知 曹丕问贾诩曰:“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
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曰:“近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丕曰:“卿前劝朕伐吴,今又谏阻,何也?”晔曰:“时有不同也。
昔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今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丕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遂引御林军亲往接应三路兵马。早有哨马报说东吴已有准备:令吕范引兵拒住曹休,诸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当住濡须以拒曹仁。
刘晔曰:“既有准备,去恐无益。”丕不从,引兵而去。
主 却说吴将朱桓,年方二十七岁,极有胆略,孙权甚爱之;时督军于濡须,闻曹仁引大军去取羡溪,桓遂尽拨军守把羡溪去了,止留五千骑守城。忽报曹仁令大将常雕同诸葛虔、王双、引五万精兵飞奔濡须城来。
众军皆有惧色。桓按剑而言曰:“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
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今曹仁千里跋涉,人马疲困。
吾与汝等,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耶!”于是传令,教众军偃旗息鼓,只作无人守把之状。
斋 且说魏将先锋常雕,领精兵来取濡须城,遥望城上并无军马。雕催军急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旌旗齐竖。
朱桓横刀飞马而出,直取常雕。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
吴兵乘势冲杀一阵,魏兵大败,死者无数。朱桓大胜,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
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出。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大败之事。
丕大惊。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
吴、魏自此不和。主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
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
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
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
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
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
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
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
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
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5.谁知道《出师表》的翻译,要快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6.谁能帮忙翻译一下古文
赵云身高八尺,面相英俊,威武雄壮,经/常山郡人举荐,携义勇官兵投奔公孙瓒。
正值袁绍担任冀州牧期间,公孙瓒深怕自己管下的人投靠袁绍,因而对赵云来投自己很是高兴,但却讥笑赵云:“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意追随袁绍,你为何不投靠他,反倒奔我而来?” 赵云答道:“天下混乱,不知谁能安下四方,而老百姓过的是穷困撩倒的日子。我们商议,哪里存在仁政就到哪里,这也就是我不去袁将军那而来到将军你这的原因。”
于是赵云便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刘备依附公孙瓒时,每次接见赵云,赵云便将自身的理想与抱负告知刘备。
后来赵云因为家兄亡故,便暂别公孙瓒回家为兄料理后事。刘备知道赵云此番回去,肯定不再回来,就紧握着赵云的手为他送别,赵云临行对刘备讲道:“这辈子我永远不会背叛刘将军。”
刘备投靠袁绍期间,在邺城发现了赵云。刘备与赵云同床而睡,促膝交谈,暗自派遣赵云招蓦来几百义勇士卒,都称作为刘备手下将士,而此事袁绍并不知情。
后赵云跟随刘备来到荆州 曹操追杀刘备到当阳长坂,刘备丢掉老婆孩子往南逃,此时赵云怀抱小孩,即后来的蜀汉君主刘禅,保护甘夫人,也就是刘禅的母亲,都未受到战乱的祸害。此后刘备升赵云为牙门将军。
刘备进兵四川,赵云与其他将领留守荆州。我稍微分了下段,看得清楚一点。
7.赵云传的翻译
赵云,字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人。
原本为公孙瓒效力,公孙瓒派遣刘备帮助田楷解袁绍之围,赵云因此暂调用刘备管理,并为刘备主管骑兵。 后来,刘备被曹操追杀到当阳长阪,刘备抛弃妻子和儿子向南逃跑,赵云抱着刘禅,保护甘夫人,使他们幸免于难。
被刘备拜为牙门将军。后来刘备入蜀,赵云留荆州。
刘备从葭萌关攻打刘璋,让诸葛亮助阵。诸葛亮带领赵云与张飞等逆江西上,占领郡县。
至了江州,派赵云从水路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占领成都后,以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后又升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
第二年,诸葛亮北伐,扬言由斜谷进军,曹真率领大军抵抗。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去阻挡,而自己攻祁山。
赵云、邓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而率兵固守,不至于大败。退兵后,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病逝,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起初,刘备统制蜀汉时期,只有法正死后被赐赠谥号;刘禅接任后,因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在国内担纲重任,都赐赠了谥号;陈祗受刘禅宠幸,被特殊赐赠谥号,夏侯霸从晋国投奔蜀汉,死后也被赐赠谥号;于是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后来也被追谥,当时蜀汉国内,人们都以死后被谥为荣。
赵云长子赵统承袭父业,官位做到虎贲中郎将,监管行军和领兵。赵云次子赵广,官位为牙门将军,跟随姜维驻守沓中,在与敌交战中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