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虚词整理(重点文言虚词及用法,例子)

1.重点文言虚词及用法,例子

选D.顺便介绍15种虚词的用法: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

八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人教,八上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整理

2.八下 文言文虚词

1文言虚词总结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乎:对。)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6.【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7.【若】 (一)动词,像,好像。 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 (二)用作代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当其欣于所欲(《兰亭集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2.哪里,怎么。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

虚词,文言文,整理,八下

3.语文文言文的虚词意思归纳

之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

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

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

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4.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送东阳马生序》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马说》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小石潭记》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

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岳阳楼记》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

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 怡:愉快。《醉翁亭记》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

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

5.初中文言虚词归类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八下文言文虚词整理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