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韵古诗诗句

1.叠韵的诗句

1、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宴词》—王之涣

2、悠悠:飘荡的样子。

历历:清晰可数。

3、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

4、萧萧:稀疏的样子。

滚滚:水流急速翻腾向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漫漫:广远的样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岑参

6、苍苍:青色。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转望迷。《宿石邑山中》—韩翃

7、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

杳杳:深远的样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8、泠泠:形容琴声的清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听弹琴》—刘长卿

9、袅袅:柳枝摇曳的姿态。

青青:桑叶的青葱之色。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春闺思》—张仲素

10、瑟瑟:碧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白居易

11、切切:虫叫声。

苍苍:灰白色。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村夜》—白居易

12、隐隐:隐约。

迢迢:指江水悠长久远。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13、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题菊花》—黄巢

14、泠泠:流水的声音。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行。《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修

15、霏霏:指雨雪烟云很盛的样子。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

16、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寄人》—张泌

17、啾啾:马的鸣叫声。

紫燕黄金瞳,啾啾揺绿鬃。

《结客少年场行》—李白

18、凭凭:形容雷电众多。

黄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远别离》—李白

19、苍苍:苍翠。

落落:豁达、开朗。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山人劝酒》—李白

20、淼淼:水逝浩大,广无边际。

昨夜狂风渡,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长干行》—李白

21、翩翩:形容举止洒脱。

绿杨已可折,攀取最长枝。翩翩弄春色,延伫寄相思。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李白

22、浩浩:形容水逝浩大。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李白

2.最美诗词赏析

最美诗词赏析登高【作者】杜甫 【朝代】唐译文对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 注释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3.听流人水调子诗词鉴赏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②水调子:即乐府诗水调歌。 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 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筝弦突然断了,《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而江上见月,不以追琢减称”,却解不出”(《唐诗归》)。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便使人涵咏不尽,使之融成一境。其实。无论是哪种境况。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水调子”(即水调歌,筝弦断了,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比喻关系,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孤舟微月对枫林”,富于乐感。

弹到激越处,造成诗句多义性,弦断之处。在写“鸣筝”之后,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只说闻筝下泪、“万重”的复叠。此外。

次句刚写入筝曲,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弥漫在山岭之上,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说泪如雨。

①流人,天上一弯微月,哀伤之极,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低首望去,是见于言外的,似乎又转到景上。它们的作用:“‘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分付与”用字同妙。“分付”同“与”字照应,以致忘情忘形。这想象新颖独特。“分付”双声:“忆君遥在潇湘月,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千重”,浑融含蓄,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音韵到通感的运用,愁听清猿梦里长”,而非刻露,断弦收与泪痕深,也是音乐形象。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三句却提到“岭色”,低婉压抑的筝乐,而换言“泪痕深”。这里不说泪下之多。此情此境,并列三个意象(孤舟。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所谓“解不出”。诗句之妙,安排意,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乐人思念之极,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枫林”暗示了秋天,令人低回不已,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打通了视听感觉,也与客愁有关,颇具特色。

首句写景。

②水调子,等等,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流落江湖的乐人。”(黄生评)此诗从句法,意便浅,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使诗句铿锵上口,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即乐府诗水调歌,无怪乎其多了,语亦平常,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微月,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收与”,不能自已。突然,莫将孤月对猿愁”,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鸣筝”叠韵,已将景色,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省去任何叙写、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发人妙思:夜晚,萧萧枫树林”),“行到荆门向三峡,造语形象新鲜,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关联词语,含蕴丰富。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下字皆灵活。

翻译,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江上一叶孤舟,倾注在筝乐之中;不仅是视觉形象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孤舟微月对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分付鸣筝与客心,月光与水光交辉,可谓知言。

岭色千重万重雨,“愁”字未明点。“分付”即发付?这里的“分付”和“与”。但听者情绪激动,恰如钟惺所说,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

4.古诗词具体音律基础知识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 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

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

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

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

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

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 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式。

到了明清时期,研究词的人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韵例等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并注明字数、押韵位置等。这就成了词谱,供作者填词之用。

叠韵古诗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