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杜甫诗句(杜甫最有名的诗句是?)
1.杜甫最有名的诗句是?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地了解,也目睹了安史之乱给黎民带来的苦难与惊慌,为此,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最为让人传颂的莫过于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句。
2.高一杜甫诗三首意境急求!
哈,我也是高一的啦~ 呐,啥都有,(*^__^*) 嘻嘻…… 我之前还没人回答啊~(*^__^*) 嘻嘻……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析】 1。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
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 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
3.求杜甫主要经历、轶.事、诗词名句、诗词主要格调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国学宝典中杜甫的介绍 [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
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
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
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
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
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
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
4.关于杜甫的古诗大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搞国学活动(关于诗人的)
粗略想了想,可以分这么几个板块来进行:
1.走进李白的豪迈(如酒中八仙歌、将进酒、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侠客行、蜀道难等)
2.走近李白的飘逸(如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朗月行等)
3.走进李白的深情(如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
4.走进李白的孤寂(如静夜思、月下独酌、秋浦歌其十五等)
5.走进李白的委婉(如春思、折杨柳、荆州歌、越女其三、怨歌行、怨情、长相思等)
6.走进李白的禅思(如赠孟浩然、宿清溪主人、山中问答等)
……
等等吧。大家都觉得李白潇洒飘逸,狂放不羁。
但其实他有很多不为人所经常提及的其他方面。朗诵会如果能通过朗诵(朗诵不同的诗歌,以不同的语调、音速、感情等朗诵),多方位展示他的作品和内心世界,必然会比较出彩。
这里,就需要楼主再细致考虑一下,多读读他的作品,并从中挑选各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准备。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6.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有哪些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6、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1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叶绍翁
1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1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李白
1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