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广东江门的古诗句(描写江门的诗句)
1.描写江门的诗句
时光辗转 一晃离开故乡好多年
也不知故乡的河水 是否还那么清凉
故乡的桥下是否还有人悠闲的划着渡船
/
总想 让回去的伙伴捎回一缕炊烟 再
品一品小米饭的清香 把家乡的味道
永记在心田
/
那曾避风的港湾 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在春风拂晓的日子 迎来
南归的燕
/
不知是谁用剪刀裁下 万缕丝绦
醉了柳堤 小草疯长
绿了田野 高山
/
远处飘来一股诱人的芳香
踏香寻源 是一朵雏菊
静静地开在 小河对岸
/
乡愁的情韵霎时 在时空里
氤染 故乡呀 雏菊
是你让我情不自禁 爬满墨尖
/
倘若再过多少年 我想
我爱你的心也不会变 那幽香的味道
那故土难离的眷恋
2.《七律•长征》中的诗句中五岭是什么意思
五岭 "所谓五岭,史书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的具体位置是: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庾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
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灌阳和湖南江永之间的都庞岭。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 由湖入粤之道。
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
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秦城遗址。 可见,五岭的位置都在南岭山脉一线之上,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这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
"(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五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人称为“蛮夷之地”。
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五岭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地区。 多数人能从地图上找到五岭中的三个——越城岭、都庞岭和大庾岭。
可是骑田岭和萌渚岭,往往被人忽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吴海涛收集了中国近百年的地理教材。
据他提供的资料,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对五岭有所介绍,“自越城岭而东,横障南境,与两广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
又东与大庾岭相续,即所谓五岭也。”而1935年,某中学地理教材第八章名为“岭南山地”,对五岭描述得更加详细:“南岭山脉蔓延数千里,随地异名……南北交通,非限于曲似羊肠之河道,即为崎岖升降之山路,其艰难险阻,盖可想见。”
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开始在1934年,他们不可能看过1935年的教科书。 但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个年代,受过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岭。
“五岭”,“南岭”,“岭南”,“山地”,“山脉”——其中,这五个名词交替出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也被称为“北岭”。 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也因为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广为人知,而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虽然也很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
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全国十“道”之一, 管辖“南岭”之南的两广区域。迄今为止,“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并滋生出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
另外,五岭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塑造了贾府大观园,并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主潇湘馆。
潇水、湘水均发源于五岭,“潇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着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泪水。 五岭山地雨量丰沛,发源了不少名川。
北坡除潇湘两江,还有资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与贡水合成赣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发源了桂江、贺江、连江、武水、浈江…… 虽然五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是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水界线,史上互相掠水现象屡有发生。
古往今来,人们利用这些不明显的、有时只是个缓丘的分水岭,开凿了数条山道,从而水陆联运,沟通岭南两广与“岭北”的湘、赣。由唐朝张九龄建议并主持开凿的梅关古驿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它辟山成谷,很快成为中原沟通岭南的要道。 上梅关之前,大余县委宣传部的彭承礼告诉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
汉代庾姓兄弟到这里筑城防守,大庾岭亦因此得名。从前章水航运非常繁忙,中原南运的货物从我们这里上岸,经梅关,下广东,接着利用浈江航运,十分便捷。”
沿323国道从大余去南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以后,梅关古驿道彻底成了风景。 我们步行过梅关。
现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优美。跨过梅关,即进入广东,的确是非常轻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过这条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入广东——红军刚到南雄境内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岭回到江西境内,而后经崇义、聂都到广东北部长江镇、城口镇借路北上。
只有没参加长征的陈毅、项英留下来,在油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他们在梅岭留下了足迹和诗篇。
3.请教两首诗的出处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上联讲的是项羽;下联讲的是越王勾践。 【鉴赏】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
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 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4.描写江门的诗句
时光辗转 一晃离开故乡好多年
也不知故乡的河水 是否还那么清凉
故乡的桥下是否还有人悠闲的划着渡船
/
总想 让回去的伙伴捎回一缕炊烟 再
品一品小米饭的清香 把家乡的味道
永记在心田
/
那曾避风的港湾 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在春风拂晓的日子 迎来
南归的燕
/
不知是谁用剪刀裁下 万缕丝绦
醉了柳堤 小草疯长
绿了田野 高山
/
远处飘来一股诱人的芳香
踏香寻源 是一朵雏菊
静静地开在 小河对岸
/
乡愁的情韵霎时 在时空里
氤染 故乡呀 雏菊
是你让我情不自禁 爬满墨尖
/
倘若再过多少年 我想
我爱你的心也不会变 那幽香的味道
那故土难离的眷恋
5.陕西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的哪一个
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
(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
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
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
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
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
6.含有舟字的诗句
1:“新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唐) 杜甫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 (唐) 孟浩然
3:“欲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唐) 孟浩然
4:“溪上遥问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唐) 朗士元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 王湾
6:“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唐) 崔国辅
7:“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 。”(唐) 李商隐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 王维
9:“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宋) 欧阳修
10:“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宋) 欧阳修
舟【zhōu】笔划:6
笔顺: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释义: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1)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说文》
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方言九》
(2)又如:舟人(掌舟的人。即船夫);舟次(船只及船只停留之处);舟牧(古时掌船的官);舟师(古时的水上军队,即今海军;船夫);舟航(由舟相连而成的浮桥。也作“舟杭”);舟梁(连船为桥;船和桥)
(3)尊彝等器的托盘。皆有舟。——《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尊下台,若今之承盘。”
(4)酒器名,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王舟。——《东坡诗》
(5)姓
〈动〉
(1)用船过渡。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相关词语:逸舟、舟车、兰舟、泛舟、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