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送别诗句(《赋的古草原送别》全诗)

1.《赋的古草原送别》全诗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人家送你英语版,我送上英文加注音版好了!

先是注音版:

白居易(báijūyì)

《赋得古草原送别》(fùdégǔcǎoyuánsòngbié)

又名

《草》(cǎo)

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g)草(cǎo)

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g)

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

春(chūn)风(fēng)吹(chuī)又(yòu)生(shēng)

远(yuǎn)芳(fāng)侵(qīn)古(gǔ)道(dào)

晴(qíng)翠(cuì)接(jiē)荒(huāng)城(chéng).

又(yòu)送(sòng)王(wáng)孙(sūn)去(qù)

萋(qī)萋(qī)满(mǎn)别(bié)情(qíng)

英文版在后:

Farewell a friend at an Ancient Grasslands Bai Juyi

离离原上草,The grass grown and grown on this grassland.

一岁一枯荣.Yellow ,green then yellow years by years.

野火烧不尽,Wild fires cannot wipe it off

春风吹又生. It grows again under the spring breeze

远芳侵古道, The antique pavement has chappowed by the grass,

晴翠接荒城.Stretching all the way to bankrupt town.

又送王孙去,Where I'm saying goodbye to you, my friend,

萋萋满别情.As my heart and the spinous feel of grass blend

2.赋得古草原送别整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话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诗作)。

送别,诗赋,诗句,草原

3.《赋的古草原送别》全诗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人家送你英语版,我送上英文加注音版好了! 先是注音版: 白居易(báijūyì) 《赋得古草原送别》(fùdégǔcǎoyuánsòngbié) 又名 《草》(cǎo) 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g)草(cǎo) 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g) 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 春(chūn)风(fēng)吹(chuī)又(yòu)生(shēng) 远(yuǎn)芳(fāng)侵(qīn)古(gǔ)道(dào) 晴(qíng)翠(cuì)接(jiē)荒(huāng)城(chéng). 又(yòu)送(sòng)王(wáng)孙(sūn)去(qù) 萋(qī)萋(qī)满(mǎn)别(bié)情(qíng) 英文版在后: Farewell a friend at an Ancient Grasslands Bai Juyi 离离原上草,The grass grown and grown on this grassland. 一岁一枯荣.Yellow ,green then yellow years by years. 野火烧不尽,Wild fires cannot wipe it off 春风吹又生. It grows again under the spring breeze 远芳侵古道, The antique pavement has chappowed by the grass, 晴翠接荒城.Stretching all the way to bankrupt town. 又送王孙去,Where I'm saying goodbye to you, my friend, 萋萋满别情.As my heart and the spinous feel of grass blend。

4.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全文是什么?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解读: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

“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

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

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是什么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1(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3.[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

又送王孙去6,萋萋满别情7.[2-4]

2注释译文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5-6]

望采纳哈】

6.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7.《赋得古草原送别》整首诗内容是什么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扩展资料: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8.赋得古草原送别

古典文学作品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

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

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 十九卷。【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

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尽, 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 耳。

’”《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得”题的意思。

“得”什么题, 由人限定。 除进士科考试命题外,常见的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

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

第一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

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

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

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

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

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

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

“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

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

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

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送别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