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当局者迷的古诗句(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有哪些?)
1.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有哪些?
1.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 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高处,从全局出发。
二、《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 [释义]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2.[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2.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意思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意思的诗句:
1、《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4、《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5、《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3.表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是
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的诗句有1.《题西林壁》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偈颂一百五十首》年代: 宋 作者: 释心月三种病二种光即不问,且如何是法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登飞来峰》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4.《寻隐者不遇》年代: 唐 作者: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5.《游白云山》年代: 宋 作者: 袁瑨策杖白云岑,云深不知处。
恍见云中君,白云乡里住。举手弄竹云,招我登云路。
漫漫云路长,愿乘黄鹤驭。黄鹤不复回,白云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