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山的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这首古诗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1.这首古诗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 “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
“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简评】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带有山字的诗句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关于赞美庐山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含山的古诗有什么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山杜鹃古诗词的作用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 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