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隐居诗句(菊花里有陶渊明隐士情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1.菊花里有陶渊明隐士情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出自《饮酒·结庐在人境》。原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扩展资料:五柳广场位于重庆市酉阳桃花源二酉山五柳广场,设置有一雕塑,重200吨,净高9.9米,底座1.28米,总高度达11.18米,陶渊明雕像现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桃花源景区景点之一,雕像是采用江西省星子县的芝麻白花岗石为原材料,在当地加工而成,总耗材500吨。
由江西省星子县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对此进行安装。世界上最高的陶渊明雕像,比陶渊明故乡江西省星子县陶渊明雕像还高出1.28米,成为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2.能说明菊花隐秘的诗句
《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梦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3.菊花里有陶渊明隐士情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出自《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扩展资料:
五柳广场
位于重庆市酉阳桃花源二酉山五柳广场,设置有一雕塑,重200吨,净高9.9米,底座1.28米,总高度达11.18米,陶渊明雕像现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桃花源景区景点之一,雕像是采用江西省星子县的芝麻白花岗石为原材料,在当地加工而成,总耗材500吨。
由江西省星子县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对此进行安装。世界上最高的陶渊明雕像,比陶渊明故乡江西省星子县陶渊明雕像还高出1.28米,成为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4.关于陶渊明赏菊作诗、隐居遁世的文章
陶渊明一生断断续续地有过江州祭酒、参军、彭泽令几种官衔。
这类芝麻绿豆般的小官职,自不必说树立什么微薄的功业了,就连踏足朝廷,瞻仰“天颜”,发一发政见牢骚的资格、机会都从来没有。翻开陶氏的传记、年表,看看这位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中)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不免要大失所望。
在晋宋易朝这大时代、大背景之下,陶渊明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
“避世”,似乎就是他这辈子降临人间的目的。可是,这个世上并没有所谓的“天生的隐士”。
或许一个人要当高官、成就大业,仅需各自心存一条理由、抱有一个信念,就足够了。但若要真心放下功名利禄,专心归隐避世,当中却必定是有深刻的内因以及外因。
一、性格与命运 陶渊明(365-427)①,字元亮,一说名潜,渊明是他的字,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大约生活在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
关于他的家世,据说大致上可以认定是东晋大司马陶侃之后,甚至是他的祖父、父亲,大约也有当过太守一类的官职,暂抛开了某些好事者的论争,我们基本上已可以想像,陶氏远祖是曾经有过显赫的过去,但到了陶渊明时,霉运早已降临。家道中落,导致了他的生活很早就潦倒艰苦,贫困不堪。
例如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就说他“少而贫苦”,又说他“母老家贫,捧檄致亲”。根据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的说法,这应该是与他八岁便已失怙(丧父)有关。
自幼便遭遇家运的不幸,承受家境的惨淡,总的说来,陶渊明在他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极不得意的。这点结合他在晚年所写的《有会而作》一诗自述:“弱年逢家乏”,便可以得到印证。
最为糟糕的是,这样的霉运似乎丝毫没有过停止的意思,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去,延续了一生(就是所谓的“老至更长饥”)。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乐观的人,贫困饥寒似乎更能磨炼他的意志。
面对“饥者欢初饱”、“悲风爱夜静”的长年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竟还能够逆来顺受,坦然固穷,展现出性格里豁达而寡欲的一面。以至于我们后来还可以在《五柳先生传》里,看到他自己来调侃自己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篇末更借用了黔娄之妻的话来勉励,也顺道表达一下自己的志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其实并不尽然,凡世间性情雷同者何止千万?也不见得人人就有相近的际遇,但性格对人日常各种行为的影响之深,却是不容置疑。它或多或少也要和人的命途连系在一起。
因此,我们不妨对它略作修正,改为“性格左右命运”。陶渊明的命途,就是受过了他性格的左右。
而他这种的性格形成,又是跟他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 陶渊明一生中,本就不自觉地受到“儒道互补”价值观的影响。
到了生命的后期,对人生的归宿,更是演变成了听任命运的安排,讲究随遇而安。这一种宿命思想,他曾在《自祭文》里作出过充分的阐述。
他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勤靡馀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
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自述了从为人开始,就遭遇贫困的命运,但心情却是悠闲自得,乐天从命,委随本分来度过。他认为自己是识运知名的,无论生前死后,都没有什么遗憾和眷恋,不像一些人为生前立功业,死后留名声而十分计较。
与此对应的,还有当他辞去彭泽令,最后决定归隐田园是的一篇有名的《归去来兮辞》,里面末尾两句是:“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就是所谓的“乐天知命”。
在陶渊明身上,其实也是从认命到顺命的过程。② 人生的所有不如意,既找不出真实的原因,又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无奈之下,只好将一切都统统都归结于“命运”二字。
陶渊明的宿命观就从之而来。但待慢慢地逐渐想得通透了,由听天由命到乐天知命,去除了思想上的苦恼和负担,不再执着于名利及功业上——就弄明白即使是退隐不仕,也再没太大不了!无需过分去强求。
这样,终于是将自己从观念上扭转了过去,思想上也总算是为遁世归隐作好了准备工夫。得以尽可能地解除名缰利锁的束缚。
只有领悟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大道理,才能够以轻松的姿态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并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最大的程度上,变得淡泊恬静,甘愿地离开烦嚣俗世,抛弃繁华竞逐,摆脱官场**,将自己的余生都寄情于山水,怡性于田园里去。 二、门阀制度下的爱国热忱 陶渊明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仕州郡与归隐园田。
并可以他辞彭泽令一事作为分界线。辞去彭泽令那一年,是东晋的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已届四十一岁。
这一次弃官以后,就再也没有入仕了。换言之,此时之前的陶渊明,却是一直处于时官时隐的尴尬局面之中。
也就是说,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初任江州祭酒开始,他在宦海之中便浮浮沉沉了长达十二年之久。鲁迅认为:“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