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轻人不要嘲笑老人的古诗句(劝年轻人别笑话老人的诗词,挺长的,有没有知道名字的好象有:少)
1.劝年轻人别笑话老人的诗词,挺长的,有没有知道名字的 好象有:少
劝年轻人别笑话老人的诗词
“老来难”
简述
《老来难》相传为唐·杜牧775年所作。语言通俗,描述细腻,道尽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万般苦痛,劝人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并委婉告诉人们,人人都要经过老年这一阶段,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过去,有人用这首《老来难》写出一个老人拄杖的画像,形象逼真,农村人贴在屋里,用来提醒人们的孝敬心,久传不衰。
这首《老来难》也被改编成各种小剧目演出,广受欢迎。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许多有兴趣的作者,根据《老来难》的风格,写成若干现代版的《老来难》教育世人孝敬老人。
全文
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
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
千般苦,万样难,听我从头说一番。
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
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
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憨。
亲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
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
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
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老人嘴好馋。
鼻子漏,如脓涎,常常流落胸膛前。
茶盅饭碗人人恶,席前陪客个个嫌。
头发少,顶门寒,凉风飕的脑袋酸。
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
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
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六七番。
怕夜长,怕风钻,时常受风病来缠。
老来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儿女们,都恨咱,说我邋遢不像前。
老得这样还不死,你要在世活千年。
脚又麻,腿又酸,行动坐卧真艰难。
扶杖难行二三里,上炕如同登泰山。
无心记,糊涂缠,常拿初二当初三。
提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
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
莫要嫌,莫要嫌,人生不能常少年。
今日少年转眼老,人人都有老来难!
2.求形容年轻人不懂老人的诗句
老来难
别的闲言都不谈,听我唱个老来难。
劝人莫把老人嫌,老来难啊老来难。
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
千般苦啊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
耳聋难与人对话,岔七岔八惹人嫌。
老眼昏花看不见,常把李四当张三。
鼻泪常流擦不干,年青人常笑话咱。
说我糊涂又装蒜,男女老少人人烦。
儿孙媳妇个个嫌,牙齿掉完口流涎。
硬物难嚼囫囵吞,一口不顺噎半天。
卡在嗓内鲠在喉,眼看生死两可间。
儿孙不给送茶饭,反说老人口头馋。
冷天睡觉常戴帽,凉风飕飕脑袋酸。
拉被蒙头怕风钻,侧身睡觉翻身难。
盼天不明睡不着,浑身疼痛苦难言。
一夜小解七八便,怕夜长啊怕风寒。
鼻子漏液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
席前陪客个个嫌,茶盅饭碗无人端。
常年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儿女们啊都恨咱,说我邋塌丢人眼。
脚又麻来腿又酸,行动坐卧真艰难。
扶杖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
行动坐卧真艰难,全身哆嗦腿发软。
无心气啊记忆乱,颠三倒四惹人烦。
年老苦啊说不完,仁人君子听我言。
面对老人莫要嫌,人生不能只少年。
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
大家都来敬老人,尊老风尚代代传。
3.批评人目光短浅,用哪个诗人的哪句诗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遭遥游》
战国·庄周《庄子·遭遥游》。朝菌:一种菌类植物,传说见太阳就死。晦朔:指早晚。蟪(huì惠)蛄:一种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这两句大意是:早晨生出的菌类不到夜里就死去,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黑夜和黎明;蟪蛄只能活两季,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一年的春与秋。战国·庄子以朝菌、蟪蛄作比喻,说明寿命短暂则见闻有限。现在可用来嘲讽某些人目光短浅、弧陋寡闻。
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目光短浅名言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这两句大意是:目光短浅时便没有大的肚量,内心不正时就会有奸诈。这两句都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前句告诉人们,目光短浅的人必然气度窄狭,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后句告诉人们,心术不正就会搞阴谋去暗算别人。可用以知人论世。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天则》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粒小小的豆子塞住了耳朵,就连雷声也听不见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
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天则》
《鹖冠子·天则》。太山:即泰山。这几句大意是:用一片树叶挡住眼睛,就看不见高峻的泰山;以两颗豆粒塞入耳中,就听不到惊天动地的雷鸣。这几句用以比喻人被眼前细小事物所蒙蔽,看不到大处、远处和事物的全貌。现可用以讽刺有些人主观、偏颇、自信、固执,不看现实,硬是采取不承认主义,自欺欺人;也可比喻某些人因立场、观点、思想方法不对头,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分不清主流和支流。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见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以玉为石者,亦将以石为玉矣;以贤为愚者,亦将以愚为贤矣。——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擢才》 关于目光短浅的名言
晋·葛洪《抱朴子·擢才》。这几句大意是:把宝玉当作石头的人,也会把石头当作宝玉;把贤人当作愚人的人,也会把愚人当作贤人。~以前两句比喻后两句,说明一些人知识浅薄,目光短浅,贤愚不分,能把贤人当作愚人,也能把愚人当作贤人。以贤为愚会埋没人才,以愚为贤又会重用蠢才,这对国家对事业都是极其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