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诗句和评语(评价史记的名言名句)

1.评价史记的名言名句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史记》)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司马迁《史记》)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11.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司马迁《史记》)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史记》)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史记》)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司马迁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商君列传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司马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司马迁。

2.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什么?

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什么鲁迅对《史记》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耗尽毕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长达512万字的历史巨著。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前后3000年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出现,把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撂脱了出来,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巍然的丰碑。 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首先是因为它开创了我国史学上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主要是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尽管有的体裁前人已经用过,但是,把这五种体裁有意识地综合起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则是司马迁的创举。 此后司马迁的这种纪传体例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作史的“极则”由此形成了我国各个时期连续不断的“国史”记载方法。

在唐初,《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便被称做“正史”,此后1000多年中,官修前朝史书,统统采用纪传体例。这一盛举,巩固了“正史”的独尊地位,并从此确立了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的惯例。

有的前史己成,后人不满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记》体例。从《史记》迄《明史》,共有24部史书,同是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例,称为《二十四史》。

如此世代相续,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今原因,是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具有多层次性,给人以立体感。

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的历史作传;《儒林列传》、《论六家要旨》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学术史作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卑微者作传。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还在于其中包含着司马迁博大精深的思想。如在“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笼罩下,司马迁却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并在《史记》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以“原始察终”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功过、制度的沿革作了精采的分析。 又如在当时的神意和天命的思想传统很浓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突出地把历史看作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历史。

强调人的作用,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来写。 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也注意为各种人立传。

尤其是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侠、刺客等立传。 再如他那歌颂大一统的政治观,放任政策的经济观、以及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思想,都闪烁着他的思想光辉。

《史记》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 因此,《史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式巨著。

其四是其语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学著作中是独居尊位的。首先,《史记》中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虽笔墨繁简不同,然一经点染:则精神毕肖,颦笑之间,性格分明。

其次,《史记》中说理抒情部分的语言,畅快淋漓,吸收民间语言,土而不俗,怪不得班固在总结西汉人对《史记》语言的评价后,称其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自此以后,赞颂之声代代不绝。

韩愈赞美它“雄深雅健”,柳宗元推尊其“峻洁”,苏辙颂其奇,韩熙载称其逸。 历来赞誉已足以证明它造诣精深。

史记,评语,诗句

3.史记句子鉴赏对史记中的几个句子鉴赏

这是节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屈原的一部分,删了《怀沙》。

大概是因为屈原和贾谊都是怀才不遇的文学家,他们的为人和思想情绪比较接近,贾谊又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司马迁把他们两人合为一篇传。屈原是战国后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司马迁在本篇中叙述了屈原的身世、才干和在楚国担负的职责,以及上官大夫进谗的过程,使人了解屈原的杰出才能,对屈原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迁又分析了《离骚》这部作品,展现了屈原在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昏庸国君、黑暗政治的斗争精神,显示了屈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赞杨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突现了屈原这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形象。

传记还历叙了屈原被诎以后楚国一系列的失败,借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也见出屈原"存君兴国"之志的可贵。司马迁的遭遇与屈原十分相似,所以本篇写得富于激情,令人回肠荡气。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quot;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末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8。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人从亲,惠王患之9。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 10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12。

魏闻之,袭楚至邓13。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14。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15。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16。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17。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18。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侧,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19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20,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2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22?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2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5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26。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7。然皆。

4.描写史记的诗句

《奉和御制读史记诗》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陶唐明历象,茂气与天通。

举正分星度,归馀定岁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弥隆。

自此垂三代,循环协大中。

《沁园春·读史记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

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梦书十字史记册上太史公此书真是笔斡造化梦》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禹穴探幽眇,神功接混沌。

绝麟才此笔,春梦试平章。

《读史记列传》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西山薇蕨蜀山铜,可见夷齐与邓通。

佞幸圣贤俱饿死,若无史笔等头空。

关于《史记》的诗句和评语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