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云骧古诗句(《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2.求唐伯虎的诗给我几首唐伯虎的诗    谢谢

最爱唐伯虎-桃花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楼主够你看一年了:呵呵 唐伯虎诗词全集- - 唐寅诗词全集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般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 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警世】 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褔悠悠。

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掷梭。 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其二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 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阳归雁尽,白萍红蓼野塘秋。

【伯虎扮乞儿,作诗骗酒】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伤内】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题沈石田壑舟图】 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 【流水诗】 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

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问伊奔腾何时歇,不到大海不回头。

【张梦晋改流水诗】 浅浅水,断又续,在山清,出山浊。曲曲折折难回头,呜呜咽咽日夜哭。

问伊伤心何其多,悔恨当初出幽谷。 【题伍子胥庙壁】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哭妓徐素】 清波双佩寂无踪,情爱悠悠怨恨重。残粉黄生银扑面,故衣香寄玉关胸。

月明花向灯前落,春尽人从梦里逢。再托生来侬未老,好教相见梦姿容。

【题张梦晋半身美人图】 天姿袅娜十分娇,可惜风流半节腰;却恨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不曾描。【题菊花图】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七律诗咏齐云山 】 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面蘖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塞翁得失浑无累。

胸次悠然觉静虚。【题齐云山石室壁】 齐云山与壁云齐,四顾青山座座低。

隔继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题秋风纨扇图】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情?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文征明【怀子畏】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游镇江登金山、焦山】 人间道路江南北,地上风波世古今;春日客途悲白发,给园兵燹废黄金。【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

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吾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于桃花庵,画并书】 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

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自恨不才还自庆,半生无事太平人。后改 / 田衣稻衲拟终身,弹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

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

诗句,龙起云骧古

3.《清•梅曾亮钵山余霞阁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

作者: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

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2.下列有关本文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宁”,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石头城。 B.按干支纪年法,“甲戌”之后的一年是“乙亥”年。

C.“江自西而东”,这句中的“江”专指的是“长江”。D.“陶子”是对“陶子静”的昵称,是略缩语的用法。

23.文中实写了阁上“俯视”所见的景致,而虚写阁上仰观的一句是“”。 (2分)24.本文由写景而论文,陶子静、梅曾亮就“善为文”分别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异同在于:⑴不同:;⑵相同:(4分)25.管君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当”(相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参考答案: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2分)D 23.(2分)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24.(4分)⑴陶强调写文章应注重积累,梅强调写文章应捕捉灵感(2分);⑵主张行文自然(2分)25.(3分)梅所说的灵感与阁上所见的“余霞”,一样美妙绚丽,但又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 【参考译文】:江宁城,山占了一半。

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

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 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

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

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

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

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4.《杀一是为罪,屠万方为雄,屠得九百万,方为雄中雄

作者:仇 圣,1995-1996年写于山东大学 --附原文 《男儿行》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 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归。 杀斗天地间,惨烈惊阴庭。

三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 血流万里浪,尸枕千寻山。

壮士征战罢,倦枕敌尸眠。 梦中犹杀人,笑靥映素辉。

女儿莫相问,男儿凶何甚? 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从来无一真。君不见,狮虎猎 物获威名,可伶麋鹿有谁伶?世间从来强食弱,纵使 有理也枉然。

君休问,男儿自有男儿行。男儿行,当 暴戾。

事与仁,两不立。男儿事在杀斗场,胆似熊罴 目如狼。

生若为男即杀人,不教男躯裹女心。男儿从 来不恤身,纵死敌手笑相承。

仇场战场一百处,处处 愿与野草青。男儿莫战栗,有歌与君听:杀一是为罪, 屠万是为雄。

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雄中雄,道 不同: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

美名不爱 爱恶名,杀人百万心不惩。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 有骂我人。

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

龙起云骧古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