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苏东坡曾为钱塘江写过一首什么诗?)
1.苏东坡曾为钱塘江写过一首什么诗?
《观潮》北宋 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激荡,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于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为 海涌银为郭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势极雄豪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文,名作动,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作动词。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名作动,举。
2.著名的诗人苏轼赞美大潮的诗句有哪些
鲲鹏水击三千里,
门外白袍如立鹄。
不择茅屋与市楼,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
此景此行那两得。
人生会合古难必,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红旗青盖互明灭,
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
壮观天下无,
黑沙白浪相吞屠,
剑潭桥畔秋荷老,
月色随处好,
组练长驱十万夫,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
愿君闻此添蜡烛。
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 轼
八月十五夜。
八月十八潮
3.面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我想起了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
苏轼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是:“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此句出自宋苏东坡《催试官考较戏作》,全文意并不在咏潮,此句却成为了咏潮的千古名句。
原文(节录)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译文
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壮观程度天下难再有第二个了,大潮就像是鹏鸟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更像是十万人的武装部队长驱直入。
扩展资料:
《催试官考较戏作》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能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
立鹄,即鹄立,形容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全首诗仅此二句是催促之词,以上说中秋月,说钱塘江潮,似不相干,实则作者说月说潮以过节、看潮戏催试官,叫他们快点发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描写钱塘江潮的佳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