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关于他一生经历的诗句(苏轼一生经历的重大遭遇有什么?以及他当时写下的著名的诗词有哪些)
1.苏轼一生经历的重大遭遇有什么?以及他当时写下的著名的诗词有哪些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所写诗词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用苏轼的诗句串他一生的经历
小时候就爱听历史故事,听的比较多的是大宋王朝的故事。
那些杨门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岳飞的精忠报国、包青天的英断明察、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王安石的改革变法等等。长大了看书学习,留恋在文学的王国里,便对文坛的“三苏”格外瞩目,学习了宋朝诗、词,便对苏轼有了更多的垂青。
并通过诗词了解了苏轼的有幸与不幸,了解了他人生仕途的太多坎坷与曲折,通过看他一生的漂泊辗转,了解了他的忠君爱国爱家,性格秉直不阿,随之对他直面惨淡人生的人性美格外的崇拜与敬仰! 人们知道苏轼最多的是他的诗词。不错,他的诗词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当代宋朝也是响当当的声名显赫,是那时候公认的文坛巨星。
这可能与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虽不是大家名门,但也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从小就有一个学习知识的良好氛围,加之父亲多年的刻苦求学、科举赶考,骨子里早早就融进了太多的文采和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遗传因子吧。加上,人杰地灵的眉山地处天府之国,山青水秀,无忧的生活,以及苏轼从小的好学钻研,很好地成就了他的学识和地位。
在那个朝代要走入仕途、效忠国家和皇帝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考试,并且不比现在国人考大学容易。当时有的人为此付出了一辈子的辛苦,也没能如愿。
苏轼却是在二十岁就考取了头名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
也可能是超乎寻常的过早的出人头地,受到当时名人、高官直至皇帝的重视和召见,造就了他的优越感与责任感,也同时造就了他的那种性格直率,过于自信,无所顾忌,因此犯下了官场和传统中的不够圆滑世故、不会中庸通俗的大忌。使他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
由此,苏轼的所有不幸都出自自己反对的反对派所导演。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中间路线,这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你可能是有利于百姓,你可能是符合事实,生活中往往是真相和实际会隐藏的很深,主事人又被蒙蔽。
你出于公心,你为了道义、为了真理,你就会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 按理说,苏轼很早就出道,与父亲弟弟一同走出四川、走进仕途,是很幸运的。 特别是能与皇家结识、受皇上恩典,使苏轼一开始就注定他不凡的人生。
尽管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他经历了四个皇帝,但是,国家的政局没乱,多亏了皇帝身边的这些人,特别是皇后、太后、大臣,也正是他们主持公道,稳定了政局,也救助了苏轼。这可能也是后人赞赏宋朝政治清明的原因之一吧。
他被卷入的“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此后,英宗皇后拔擢他为仅低于丞相的“翰林学士知制诰”,是为皇帝拟定圣旨的人,并且是八个月内由七品官升至三品,也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大的骄傲和荣耀!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可能客死蛮荒了。
过去讲“伴君如伴虎”,苏轼的一生足可以验证这个道理。 苏轼最得意的不是在皇宫里当官,而是在外主事当太守。
他第一次是在山东密州当太守,曾写有一首词为证:《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展示他的领导才能的是在徐州做太守,与百姓抗洪筑堤,战胜黄河水患,建成黄台成为见证。 在杭州当太守也是政绩突出,至今的苏堤、“三潭印月,还在昭示着当年父母官苏轼的英明。
我看苏轼最自由的生活应该是被贬到黄州削职为民,这里是他一段最底层的生活,也是一个农民苏轼、远离政治苏轼的田园般的生活。他在这里种地、写作、交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苏轼。
他的“东坡”名字也是因此而得名,他对“词”也是在此而了解,并一发而不可收。那篇著名的《赤壁赋》,察看古战场,触景生情抒发感怀:物各有主,认为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才有声,看到了才有色,才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老天赐于我们的用不完的宝藏啊。
哲理是多么的深刻!他的苏氏建筑、书画、饮食文化、药理、佛学、道学、美学观念,无不在此孕育成长。 苏轼的幸运背后还有他的女人。
苏轼一生中有三任妻子,并且都是在死后续玄的,苏轼的人品德尚是不是这也算其一?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与其共同生活了11年,生有儿子苏迈。 苏轼为人直爽,王弗却平实精明,为苏轼交往朋友,陈明利害,两人相得益彰,恩爱有加。
从苏轼的文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另一首《南歌子•感旧》(寸恨谁云短)均能感受到作者对心爱之人的深情眷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他前妻的堂妹,王杰,小他11岁,她处处体贴依赖着长兄式的丈夫。
伴随他事业的起起伏伏,无怨无诲地抚养着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她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并伴随丈夫走向事业的颠峰,但是她却把丈夫艰难的最后岁月留给了她的丫鬟,也就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朝云。
但是,在苏轼情感世界里,最为人们传颂的应该是才子佳人式的传奇,苏轼这位大才子不仅有太多的男人为之追随,更应有太多的女人为之倾慕。 据说苏轼所到之处,要求签名的不亚于现在追星一族。
可不为人知的是苏轼却暗恋着他的堂妹,据说苏轼把。
3.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回答者:清风厌倦漂泊 - 举人 四级 11-30 20:09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4.苏轼生平及有关诗句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享年六十六岁。 【主要词作】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5.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6.苏轼的生平及经历和诗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7.写苏轼的生平应该用他哪些句诗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也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至潮州,柳宗元贬至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