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振解释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啥意思)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啥意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永不止息。)

出自三国·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原文: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该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螣(téng)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jì):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 枥(lì):马槽。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作者简介 曹操。

2.请高手帮我解释一下温庭筠的这首诗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

【原诗】唐·温庭筠《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①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今注】①得鹿:“鹿”谐音“禄”即禄位。

“得鹿”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位。

【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66?)诗人、词人。字飞卿,本名岐,山西太原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宣宗大中年间,累应进士不第,温持才傲物,好讥讽权贵,且生活浪漫,不注重操行,所以终生潦倒,只作过国子监助教等小吏。 他辞章敏捷、才情绮丽,尤工律赋,在诗坛上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但他主要的成功就是在词的创作方面,他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词的内容多反映男女间的悲愁别绪,在艺术上更具有特色,善于描绘具体形象,表现方法变化多端,用词清新,词调也更趋严整,温庭筠的词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可以见到的温词以《花间集》为最多,共六十六首。 【本诗背景】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题表明诗人是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诸葛亮而作。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此屯兵,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军中。 一代名将,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的无穷感慨。

杜甫曾为此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温庭筠也出于这种惋惜的心情,写了这首诗。 【本诗鉴赏】诗开头气势凌厉。

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振中原。 “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

“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

“天清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的头上。

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

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 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 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

“不由人”正照应“空寤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力,然而时势如此,叫他怎么北取中原,统一中国呢!诗人对此深为叹惋。

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象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

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比较,读者自然可以想旬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难怪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

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

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

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诗句,解释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解释要有字词分析,表达了什么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全文 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词 目 老骥伏枥释 义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 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示 例 用飞龙在天,。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词 目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释 义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 已:停止,衰减。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出 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

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

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

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

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

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

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 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

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的豪情壮志。

4.求刘禹锡《乌衣巷》的解释及其赏析!

译文: 萧瑟的野草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一抹惨淡的残阳洒在乌衣巷。

燕子呀,你们昔时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今日呀,飞进了寻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赏析: 乌衣巷是金陵城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以南,附近有座朱雀桥。

三国时孙吴在此地设兵营,军士皆穿黑衣,这就是巷名“乌衣”的由来。时代变迁,到东晋,此地成为王、谢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

当年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举措风流的贵族子弟。春暖花开,更是车水马龙,分外繁华豪奢。

但到刘禹锡来此时,乌衣巷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浮桥,一名朱雀航,在古金陵城东南四里,面对朱雀门,是东晋建筑。

它靠近乌衣巷,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未到乌衣巷,先过朱雀桥。

所以诗在未写乌衣巷前先写朱雀桥。这时春天已到江南,但在朱雀桥边,报道春消息的既不是含笑东风的桃李花,也不是杨柳万千条,而是芜杂的野草和星星点点不知名的小花。

过了浮桥继续前行来到乌衣巷,那里的风光又怎样呢?古老的街道,笼罩在苍凉的落日的余晖中,给人以萧条、荒凉之感,怎么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车马喧阗,热闹非凡,豪族聚居,倾半天下的地方。 一、二句都是刻画环境。

除去两个地名,诗中实际就写了两件事物:野草闲花和夕阳西下。 两事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尽管着墨不多,却把乌衣巷没落衰败的气氛刻画得入木三分。

它用形象的画面,使人感到乌衣巷眼前的景象与春天应有的富丽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景极不协调;同时引导人们将它的现状与它的历史情况相比,其没落衰败、今不如昔之感也就越见显然了。 三、四两句说,王、谢等贵族第宅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燕子春来仍回原处做巢,但房主身份已经不同了。

这完全像是一个即景好句。夕阳西下,燕子归巢,是春晚常见景象,诗人得以信手拈来。

但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亦即老屋易主,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迁。 然而又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语意隽永,耐人吟咏。

此外,眼前的燕子,未必是晋时的遗物,却说是“旧时燕”,言下意味着历史变迁的一何迅速,王谢的豪奢一何短暂。虽然事实上没有那样长命的燕子,但燕子能寻故巢却是事实,故诗句仍然含着一定生活的真实。

所以读起来只觉自然,不觉悖理。这两句诗似乎毫不著力、妙手偶得,其实是十分精纯的。

刘禹锡在诗里写了乌衣巷的盛衰剧变与《石头城》一样,并不是表达一种感伤没落的情绪,也不是恋旧。从诗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和中唐的历史状况,可以体味到诗句中包涵着很深的引古鉴今的讽刺意味。

想当初,东晋豪门贵族偏安一隅,竞逐豪奢,醉生梦死,不图自振。曾几何时,他们的繁华生活便成了一场金陵春梦。

就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的痕迹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连旧日的燕子也记不起他们了。诗中极力渲染乌衣巷没落荒凉的气氛,暗示了东晋王朝的灭亡是政治上腐败造成的必然结果。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堕落,与东晋有一定共同之处,志在革新政治的刘禹锡写下《乌衣巷》一诗,无异是对唐代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 此诗感慨深沉,寄意含蓄,全借小景点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两句中包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

诗歌中的哲理,不同哲学家讲的道理,就在于它与具体生动的形象分不开,而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由于哲理寓于形象,就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它作更多的引申和发挥,甚至超脱作者原来用这一形象来表达的那个具体思想。

这就是“形象永远大于作家的思想”(高尔基)。所以,这两句诗与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一样,至今还常常被人们引用,表达深刻的道理,使这些饱含哲理的古老诗句,放出新的思想光辉。

5.诗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意思是: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出处】《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扩展资料

1、《塞下曲六首·其一》创作背景

《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2、《塞下曲六首·其一》鉴赏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6.千古艰难唯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什么意思

意思是: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是一个“死”字,而息夫人能够从容殉情而死,不过,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只一个息夫人? “千古艰难惟一死”,用来赞美忠贞从容就义的悲壮豪情,也可以形容人面对生死关头时,那种痛苦与挣扎的心境。

这两句出自清代邓汉仪《题息夫人庙》。 原文: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译文: 楚国宫内慵懒的在淡淡地描眉化妆,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的面对晚春无言。

千古以来最难面对的就是死亡,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只一个息夫人。 扩展资料 桃花夫人息妙的传说 息妙原为妙姓,因嫁于息国,故而被称为息妙。

自幼便有美名,容貌上佳,目如秋水,脸似桃花,极早就为一国国君求娶。她没有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只是带着娇羞和期盼,踏上了前往息国的道路。

然而她的人生的轨道,就从这一次送嫁开始。 春秋时期,交通不便,往往国与国之间的路程要耗费几个月的过程,所以在途经别国时,车队都会停下来休整。

而这一次,息国的婚车,停在了蔡国——妙氏的妹妹出嫁之地。 蔡国的国君前来迎接,他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华服下秀美安静的息妙,她如同满月的面庞,轻垂的眉睫,她笑起来眼里的一泓秋水,都让他醉了。

在蔡国王宫之中,她受到了此生的第一次侮辱,轻桃好色的蔡候动手动脚,令得息国接嫁的使臣愤而离席,次日便离开了蔡国。 羞愤的息妙心中第一次产生了担忧,美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究竟是福是祸?果不其然,在息妙到达息国后不久,息侯听说了这件事,勃然大怒。

他派出使臣前往楚国,怂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再由楚息两国合力,剿灭蔡国,俘虏了蔡候。 当息妙醉心于丈夫的英武之时,她并没有料到蔡侯这个卑鄙小人,会做得更绝,她只是幸福地依偎着丈夫,以为找到了一生的依靠。

可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蔡侯因为息妙而国破家亡,自然不会认为是自己好色误国,反是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了息妙的身上。他向楚王进言,说息妙容色貌美,面若桃花,灼灼清艳,举世无双。

楚王心动了,借着巡访之名,楚王再度来到了息国。不明缘由的息候,以对待贵宾的礼仪相迎接。

按照春秋时的礼节,在接待王侯贵族之时,当令正妻出席;以示敬重,而若携美妾,则有相赠之意。于是,息妙出场了,她带着她的绝色芳华,款款走到了楚王的面前。

楚王惊为天人,当机立断,借口次日设宴答谢息侯夫妇,一举攻城俘虏息候,息妙至此尚且还不知自己的命运,只想慷慨赴死,与夫君同命,然而楚王含笑,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息妙入楚宫,他便留下息候的性命。 这个女子迟疑了,她注视着相处不久的夫君,犹豫着,徘徊着。

而就在此时,息候最得力的臣子跪了下来,牵住了她的衣袖,深深叩首,他说:“夫人不欲存息候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息妙沉默了,妥协了,带着她自以为对夫君深厚的爱,到了楚王宫。 楚王宠爱她非常,三年之内,息妙为楚王诞下了两个儿子,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过一句话。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楚王问她,她只默默写出了答案: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她说,我只是一介弱质女流,前后有了两个丈夫,却不能以死示忠烈,又有什么面目开口说话? 楚王却思考了片刻,笑答她说:“这是蔡侯的过错,哪里是夫人的错?”而这一切,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楚子以蔡候灭息,遂伐蔡。

秋七月,楚入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息夫人庙。

7.

从句群上看,“以为金人十二”跟“以弱天下之民”相对称,构成排迭形式比较自然,“铸以为金人十二”却不像《过秦论》句法。

《过秦论》句法以排比和对称为特点,不见三字“铸以为”形式,有三字,也是对称,如“隳名城,杀豪杰”。以“销锋镝铸”断句,就成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除“于是”以外是五、五句),以愚黔首(四字句);隳名城,杀豪杰(三、三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五、四句),销铸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四、六、六句)。

以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除去“以后”是四、四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除去“以为固”是五、五句)。”而且,“以愚黔首”,“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以为固”,是同样结构的排列,可以形成浑厚的气势。

如果是“铸以为金人十二”,就大大泄气了。天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采取“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的断句方法。使。

成为。

8.求三国演义<邺中歌>注解

赏析 曹操立下遗嘱,不久与世长辞。

时年66岁。后人有《邺中歌》,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述说了曹操的一生。

诗作者读懂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性格。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恰如冥飞《古今小说评林》:“书中写曹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敬佩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有曹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 亦有非常人之所能及者,。

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也。”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这联诗概论曹操勃兴。曹操攻破袁绍后,以邺城为都城。

邺城是魏都治所,因此曹操进位魏公,魏王,以及曹丕建国号魏,皆本于此。左思《三都赋 魏都赋》说:“兆朕振古,萌柢畴昔,藏气谶纬,閟象竹帛。

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

意思是:祥瑞的兆头早已显现,魏都之嘉兆本于往古。气数存在谶纬之内,预兆藏于竹帛之中。

经过悠远的沉静,终于应运而大放光辉。到了魏武帝时代,始受天命而一统四方。

地灵人杰。 “雄谋韵事与文心。”

曹操凭借自己的文才武略,独立不倚,豪爽诙谐,多谋善断,吸引了大批人才,以曹洪,曹仁,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等一批世家子弟为骨干,武有张辽,乐进,张合,徐晃,典韦,文聘,庞德等上将,文有荀彧,郭嘉,贾诩,钟繇,华歆,刘烨等谋臣,还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建安文士,人才济济,昭炳日月。这是他在群雄竞争中事业发展,以少胜多,由弱转强的基本。

曹操出身并不高贵,但其英雄气质,豪气夺人,刚而凌下。 “出没岂随人眼底?” 曹操是一代天骄,“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以雄才大略,赫赫功绩,狡诈权变,残忍自私,雄中有奸,奸中有雄,奸和雄总是互相交合着,“遗臭流芳本一身”,构成了曹操活生生的性格。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曹操定邺城为王都,铸金虎,铜雀,冰井三台,飞阁凌空,层楼承天,浮桥相通,既起伏有致,变化多端,又互为一体,气势宏伟。

不仅楼阁亭台大有皇家风貌,而且魏都还设置百官。名义是汉家天子之臣下,而实权凌驾于皇帝之上。

“安有斯人不作逆”可毕竟曹操没有当皇帝,“小不为霸大不王”,无论权势大小,既不做霸主,也不做皇帝,他曾表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此诗前半部分从整体上该概括了曹操一生的气质,性格,才能和功业,突然笔触一转: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此二联落笔在他临死之前,两个细节上:一是“向帐”: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所记:曹操临终对季豹说:“吾婕妤伎人,皆著铜爵(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另一是“分香”:“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且嘱曰:“吾死以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这便是诗中所说的“向帐”和“分香”两件事。

此诗前一部分大开大阖,写曹操大雄大奸;后一部分集中一点,写曹操小情小意,临死流露出普通人的儿女情感。 对后一点人们多有议论,元 马致远《庆东原》一曲说:“夸才智,曹孟德,分香买履纯狐媚。”

宋 刘子翚《过邺中》诗说:“遗恨分香怜晚节,胜游飞盖尚高情。”不管人们如何评论曹操临死流露出的这一情感,是真是假,是美是丑,往往说不清。

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用一种模式去衡量大人物,其实伟人也有 世俗的一面,人性,人情的一面。“分香”这一细节的深刻性就在于它刻画了与一代奸雄相联系的另一面,这才是曹操,一个完整的曹操。

此诗的最后,笔锋一转,对后人说:“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古人何谓“书生气”不可知,以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书生气”是指死板,僵化,教条,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出必然和偶然,仿佛偶然一定要反映必然,必然也一定要蕴涵在偶然之中,其实假象,巧合也是偶然的东西,并不一 定都是必然的反映。“分香”虽是曹操的举止,但这不一定就是奸雄本质的暴露,也许就是特定场合下人之常情的流露,何用深究。

(本文摘自《三国演义诗词鉴赏》郑铁生 著 新华出版社 本人上传时为了楼主阅读方便略有改动)。

关于魏振解释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