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苦读的诗句(勤学苦读的诗句!!!!!!!!搜狗问问)
1.勤学苦读的诗句!!!!!!!! 搜狗问问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歌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乌鸟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讬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富者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道酬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勤学苦读的诗句!!!!!!!!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歌行《乐府歌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乌鸟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讬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富者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道酬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形容孩子刻苦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一、宋代 叶采《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译: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二、唐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译: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三、唐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若不是被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绪,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四、宋代:朱熹《劝学诗 /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五、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4.苦读勤学的诗句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歌行《乐府歌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形容苦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陆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古人苦读书的故事:
1、勤能补拙: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2、刮目相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
3、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4、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5、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6、长明灯下苦读: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
7、欧阳修铺沙识字: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