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板栗抒情诗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读音)
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读音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líng lóng tóu zǐ ān hóng dòu ,rù gǔ xiàng sī zhī bú zhī .
原文: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作者:温庭筠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
2.古诗词“迢迢牵牛星”一句出自哪里?
古诗十九首 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
织女星又 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 ,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王维被称为什么
王维被称为什么2018-04-25 王维 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咏山水田园,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维是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王维被称为什么 王维被称为“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
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
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
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
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
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拓展: 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
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
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
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
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
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
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
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
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隐居中他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对隐居山林十分想往。有时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与山中禅师同行会碰到捡栗子的猴子,回家时与松间筑巢的仙鹤打个照面;走过的小桥是将就倒下的大树架成的,住处的栅栏就用大树上垂下的藤蔓随手拴起来就成了;回得家来,石门一闭,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开石门一看,门外的青草又长好深了!有时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后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万籁俱寂时听到遥远的山泉淙淙的流水;从下面看,这里已是高入云霞的地方,而自己现在却在这里枕席安眠,这真让人觉得暂时地留宿实在不满足,而想要从今后永远驻留此地了。
有时游到一些山寺,猛虎会和人友好相处,猴子能学人打作参禅,这时真能让人感到佛国在眼前而人世变得遥远而漂渺,并对自己官场生活感到自惭而希望终身在这里研修佛里了。 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促使王维走向禅门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的力量:有时中夜独坐冥思,想到双鬓渐白、不复转青,纵有黄金万两也无可奈何,不免悲从中来,终于悟到只有学道,跳出轮回才有希望。
[6]有时回顾自己好象不久前还是红光满面的青年,现在牙坏色衰,一下子白发就爬上了头;不仅如此,一生中经历的伤情往事也都一齐涌上心头,这种身心的双重煎熬,除了佛门勤修,又到哪里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坚定的道心、精勤的修为,再回头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了:人生有病无非是执着爱恨而起,自觉贫穷而生抱怨,那是因为有了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恋这贫。
4.安康南宫山怎么样
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岚皋县东部,经营面积7648公顷。
由二郎坪、金顶、火山石、高山栎和莲花寨五大景区组成。公园以高僧弘一大师真身、古生代火山多次喷发的流迹、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原始次生森林闻名遐迩,已成为陕、川、鄂、渝毗邻地区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的旅游胜地。
南宫山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山上始建道观,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佛教胜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七月初二,高僧弘一大师在金顶莲花盆中圆寂,真身百年不腐,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主峰金顶海拔2267.4M,旁列两峰,三峰耸峙,形如笔架,直插云表。
两侧遍地4.2亿年前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的石林,峥嵘嵯峨,鬼斧神工,姿态万千。在飘荡的云雾中,如佛如仙,似人似兽,流连其中,如到人间仙境。
海螺石,吹之能响,声震幽谷;磬石,击之有声,悦耳动听;无源方池,久旱不涸,久涝不溢,千年古栎,佯死复生,树上长树。高山飘雪花,低山开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溪流飞瀑,云岚蔚蒸,空山灵雨,气象万千。
山之南坡,巨砾堆垒,冰斗、角峰、围谷、面积大,保留完整,为大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这种集古生代和第四纪冰川于一体的奇异特征是国内罕见的,因此有极高的旅游和科研价值。 这里森林环境优美,生物种类繁多,风景资源丰富。
有种子植物1800多种,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珙桐(中华鸽子树)红豆杉、麦吊云杉、银杏、延龄草、野大豆等31种;珍贵野生动物有金钱豹、苏门羚、灵猫、金雕、锦鸡、大鲵等28种。 编辑本段历史革沿 1992年,政府对南宫山进行了旅游开发,1997年5月1日,南宫山以森林公园的名称正式开园,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22公里旅游专线、修通16公里环形游览步道、景区通讯通电工程基本完成,开发了二郎坪景区和金顶景区,开放了南宫观、真身殿、绮绣阁、观音望海等30余处景点,修建了金顶宾馆、二郎坪山庄、观景亭及星级厕 南宫山 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较有名气的生态旅游品牌,在省内及周边省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2008年,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完成了主景区规划,提出将南宫山打造成以宗教文化旅游为核心吸引物,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以会议科考旅游、民俗节庆旅游等为辅助的、六要素齐备的、中国一流的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及休闲度假目的地。
具体是:近期(2009—2015年)重点开发南大门入口引景区和以金顶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体验区,打造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南宫十八景”,突出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观光旅游三大主题,力争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让南宫山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进行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旅游发展支撑体系。
代表南宫山旅游形象和具有拉动作用的旅游项目相继启动。远期(2016年~2020年)抓好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完成宗教和休闲并举的旅游格局。
发展重点一是对花里镇进行空间格局上的重构和梳理,完成对休闲度假产品的深度开发。二是强化北入口的休闲游憩项目,加快汽车营地、特色客栈、探险步道的建设,完善生态与健身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让南宫山在精神内涵上形成佛教圣境的高度,在内容形式上形成互动参与休闲探险的多元化旅游景区。 根据此规划,陕西延长集团和陕西旅游集团将在一期斥资2.5亿元,二期斥资7亿元进行南宫山开发建设。
2009年8月20日南宫山成为第五批拟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中的一员。 编辑本段山上奇景 南宫观始建于北宋清康二年(公元1126年),是陕南最早的道观之一。
弘一达慈曾在此修练,俗称弘一大仙庙。清道光年,弘一圆寂成仙,肉身百多年不腐。
正襟坐于桶中,右手五指并拢,作诵经状,左手扶 南宫山 膝,怀抱一钵,内置如意,现藏于真身宝殿。古尸百多年不腐,乃南宫山又一奇观,吸引众多游人观赏。
肉身不腐之谜,有待科学察揭示。 南宫山上另一奇景是一棵已枯死十多年的千年古树,现在又奇迹般地复生,身上还寄生着十多种小树。
上了笔架山垭,沿山道西行,过南天门,便见到这棵扎根在万丈悬崖边上的千年铁坚古树。树高十余丈,树身躯干需二人合围此树遭过闪电雷击,1966年枯死,1978年复生,树冠虽已谢顶,身上却如袋鼠般地护佑着十几种小树。
千年古树死而复生,的确堪称一绝,前往参观的人都凭各自的领悟去联想。这棵树号称“森林活化石”。
编辑本段佛教圣地 南宫观建于北宋靖康二年,有诗为证:平利西北有名山,中峰金顶顶上天。左右秀峰成笔架,靖康二年南 南宫山 宫观。
当时有庙宇19间,道士十余人,香火旺盛,远近有名,宏一达慈在此修炼。据《砖坪县志。
祠庙》云:“宏一庙在城隍庙西,厅民公建,祀宏一仙者。”又在附传中作了详细记载;“宏一仙,张姓,宏一其名。
性孝谨,家贫,以佣工养母。母卒,始于笔架山结草庵,习修炼术。
人与言,亦惟以孝、悌、忠、信常道应之,非高谈玄妙者,卒于道光末年。相传:仙将以肉躯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