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章叠句的诗句(关于诗经中重章叠句)

1.关于诗经中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其中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评析】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一种情感,虽然所写的意象不同,但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去写,让人读起来有音乐美,让人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有韵味。

整体概括:《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连几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效果。让每个读者听众感觉好似一次次重章叠句的咏叹,一字字刻骨铭心的记忆,连这河水都已会低吟浅唱。

清人方玉润曾描绘这种效果为“恍听田家妇女,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扩展资料

叠句:

1.

在一定间隔

(如一段歌曲末尾的副歌)

之后重复的歌曲或赞美诗的一部分

(chorus)。

2.

诗或歌的叠句,尤指在每节诗歌后重复的诗句叠句的音乐配曲

(refrain

reiterative

sentence)。

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用法

语意对应、句式相同的句子重叠应用。

杜甫

《石龛》诗“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清 仇兆鳌注:“《楚辞·九思》:‘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猿猴;将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左见兮鸣鵙,右睹兮呼枭。’此东、西、前、后叠句所本。”

文字相同的句子重叠应用。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二》“乐土乐土”:“《韩诗外传》两引此文,竝作‘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当以《韩诗》为正。

诗中叠句成文者甚多,如《中谷有蓷》篇叠‘嘅其叹矣,嘅其叹矣’两句,《丘中有麻》篇叠‘彼留子嗟,彼留子嗟’两句,《东方之日》篇叠‘在我室兮,在我室兮’两句,《汾沮洳》篇叠‘美无度,美无度’两句,皆是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章叠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叠句

2.运用重章复沓的诗有哪些?

”重章复沓“,重章复唱,也称作重章复沓,“重章叠句”,是《诗经》基本结构。

举一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歌可以分为3层,每层第一句都是以蒹葭和白露起兴的。秋末的蒹葭和白露透露出来的是凄清和冷意,在这种略显凄清的环境中,“所谓伊人,在水一……”,“伊人”的形象一直贯彻始终,但是从未具体出现。想追寻伊人,但是一直难以到达。蒹葭和白露回环出现,伊人还是难得。不得之情,和凄清的环境的交织,情景完美交融。

诗句,重章叠句

3.模仿诗经写一首重章叠句的诗

例如:今夕何夕,灯火依稀。有女如云,来去无迹。且寄思情,寓于碧霄。愿随君去,乘风直上。月光桂下,两情依依。心之所向,在于伊人。伊人不再,精心已知。伊人回眸,斯我仰知。

来去依然,伊且如故。素人俗人,我心尔知。愿执尔手,共步而去。去梦依稀,还复惊魂。似有所思,心自知之。诚惶诚恐,满头愁丝。

扩展资料: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诗经中重章叠句运用的好,赏心悦目,过目难忘。李敖有句豪言说,五百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三个“李敖”重叠在一起,富有韵味,可以说是重章叠句运用的典范。不论在古代,现代,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重章叠句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4.<采薇7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诗经》中的《小雅·采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为:

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

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

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原诗:

《采薇》(节选)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释义: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扩展资料:

赏析: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小雅·采薇

5.诗经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以四言为主都是表现手法吗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l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所以表现手法只有三种,其他是不是。

关于重章叠句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