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不一的古诗句(古语中指言行不一,伪君子的词语)

1.古语中指言行不一,伪君子的词语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李大钊 《乡愿与大盗》:“ 中国 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参见“ 乡原”。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2.关于不能以貌取人的诗句

1、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出处: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补》。

释义:

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看错马的材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穷而忽略人的才能。这两句说明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人的地位低下或贫贱而忽略人的才能,以致失去有才之士。

2、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

我因为听信他人的话失去了宰予,因看人相貌失去了子羽。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且能言善辩,但后来被孔子批评言行不一。也有一说,是宰予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不论是什么原因,孔子曾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释义:

不可用人的相貌去衡量人,不能用盛酒的酒斗去测量大海的水。

扩展材料:

不能以貌取人的典故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力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酉,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回答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站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

韦洗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几许配给他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而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族人都取笑他叫他“碧鹤”。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作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言行不一的古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