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州的诗句和解释(如何鉴赏岳飞的《池州翠微亭》?池州翠微亭作者:岳飞经年尘土满征)

1.如何鉴赏岳飞的《池州翠微亭》?池州翠微亭作者:岳飞经年尘土满征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

翠微亭在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游记诗,主要记述诗人登临翠微亭时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

岳飞一生忙于为南宋朝廷征战四方,鲜有空闲时间游览景致。这首诗描写他在戎马生涯的间隙匆匆欣赏景致的情形。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首诗首句和末句都是在描写战争生涯,只有二句和三句描写赏景的经过。可见,在岳飞的一生中,像这样的闲暇时光简直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来不及细细品味,便有新的征途在等待着他。

诗句直白浅显,显然岳飞没有时间仔细推敲诗的创作方法,而只是将心中的所想平铺直叙地讲述了出来。岳飞的这种为国尽忠、舍弃小我而成全国事的精神让人倍生敬意。

2.中晚唐池州诗人有哪些生活在中晚唐的池州诗人有哪能些,以及他们有

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 李商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 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

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池州,诗句,解释

3.你了解池州吗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

它南与黄山 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东北与铜陵市接壤,西与江西九江、景德镇相连。全市总面积为8271平方千米,辖贵池区和石台、东至、青阳三县,全市总人口 155万人。

池州市的历史悠久,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远古时代,黄 帝之子少昊始封青阳。 在今天的东至县,你仍然能听到许多关 于尧舜的美好传说。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立了石城县, 所管辖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贵池区。自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年)以后,池州一直保持着州府一级的建制。

池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品位也非常高。 我国佛教四大 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就坐落在池州市的青阳县境内。

这里有安徽 省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第 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 有以齐山、天台山、历山等为代表的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池 州市有着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市内分布着许多景观奇特的地下溶洞,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大王洞、蓬莱仙境、鱼龙洞、慈 云洞、神仙洞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在这些绮丽的溶洞周边, 还点缀着一条条自天际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一幅幅迷人的山 水图画。

1997年11月,国务院将池州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 议程》试点地之一,称为我国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池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有着“千载诗人 地”的美誉。

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就曾到过凌阳一带。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最早在池州留下了诗作,至今还有着陶公 祠。

南朝梁太子萧统在秀山编修《昭明文选》唐代诗仙李白三 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与李商隐一起并 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太守时写下了一首《清 明》诗,从此使杏花村成为千古名胜地。

刘长卿、梅尧臣、范 仲淹、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杜荀鹤、岳飞、方苞、姚鼐等, 都曾在池州写下了无数精彩的诗篇。 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千米,池州利用它条 件优越的天然港口充分发挥了黄金水道的作用。

池州与著名的 黄山风景区和太平湖景区近在咫尺,合肥一铜陵一黄山高速公 路将三者连为一体,为把“两山一湖”(合肥、九华山、太平 湖)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 极为有利的条件。

4.登池州翠微亭诗的意思

[内容评析]诗的首句叙述自己的经历,从而把登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使读者感受到时代的和诗人的脉搏是一致的。

第二句用「特特」以强调这次登临,表明戎马倥偬,登临难得,而把自己的戎马生活与大好河山从感情上联系起来,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把感情抒发的重心移到对故国的爱恋上来,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了铺垫。三四两句为全诗的中心。

它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友谊,对祖国漂亮河山的流连忘返,表现了诗的主旨。全诗一气贯注,倾泄了一个驰骋沙场,为国而战的诗人的炽热感情。

「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

」这首诗明白如话,不假雕饰,也没有用事用典,完全出之口语、常言,却十分感人。其奥妙全在以情取胜。

5.古诗翻译(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作者】:杜牧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 -------------------------------------------------------------- 【注释】: 1. 九峰楼:一作九华楼。

2. 芳草:象征贤者 3.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 【背景】: 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

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

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

会昌五年(845)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

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诗人把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与对张祜的同情、慰勉和敬重,非常巧妙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 【简析】: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

众多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

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

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

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

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

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致活泼,宛转关情。

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

“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

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呢? -------------------------------------------------------------- 【简评】: 此诗为抒情佳作,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情韵悠长,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

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将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

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挐的枨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风骨铮铮,穷极变化。

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注】: “睫在眼前长不见”一句,可为作文题目 范文: 闲来无事,百无聊赖中打开《唐诗鉴赏辞典》,读到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一诗时,心有戚戚然。“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是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观天文、识地理、看社会,唯独对眼皮上的睫毛视而不见。

“睫毛”是眼前的,最易见的,然而视而不见,最应该记住的最容易忘记,“母乳”是亲历的最应记住的,然而忘而不记;“土地”是常感的,最应感的,然而知而不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看起来是多么平凡,可就是这一草一木,一缕清风,一片浮云,一抹阳光,却会给每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看看我们身边,这种“睫在眼前长不见”的林林总总吧。 就说错误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真正能够认识自己错误的人恐怕也不多吧。

君不见各种管理制度林立,各种检查名目繁多,各种会议要求严格。办公室悬挂的职责,公司里张贴的规章制度,交通要道旁树立的警示语,公共场合的温馨提示……放眼皆是,不胜枚举。

可是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有人对各种制度、法规等视而不见,各种事故的发生,矛盾的形成,错误的出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问题出现了,首先寻找的是客观原因,而忽略问题发生的根本--自身。

再看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总是在努力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往往忽略了一点,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

关于池州的诗句和解释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