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中汉江的诗句(汉江的诗句)
1.汉江的诗句
汉江的诗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水调歌头·多景楼》 宋·陆游汉江天外东流去,巴塞连山万里秋《九月十日即事》 唐·陈羽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重赠吴国宾》 明·边贡铁甲珊珊渡汉江《鹧鸪天 围襄阳 案此下原有天净沙二首,以其》 元·张弘范漫天一白汉江秋《梅花诗》 宋·邵雍相逢汉江边,盗起方如云《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宋·陈与义行入汉江秋月色,襄阳耆旧几人存《送少微上人还鹿门》 唐·顾况汉江西畔蜀江东,中有荆王古县公《送潜江令徐盈》 宋·项安世汉江秋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三首其一》 明·袁宏道汉江无敌国,蛮物在回军《闻官军破吉浪戎小而固虑史氏遗忽因记为二章》 唐·薛能蔗丸嚼碎流沙冰,鸭酒呼来汉江绿《题温日观葡萄次韵》 明·梦观法师漕河水入汉江流,逆浪吹邻上比州《杨侍郎》 宋·项安世汉江为带楚山维,多少兴亡此地知《丙子登岘山》 宋·李曾伯岘山之阳汉江浦,黄花九月迷村坞《送贾可封随郭帅还西城三十韵》 宋·王之望汉江宫树三月赤,黄鹤低逐南飞鸱《忆昔行美达监州》 明·刘崧今日汉江烟树尽,更无人唱白铜鞮《汉上偶题》 唐·李涉汉江千里清溶溶,惟此南夏奠其中《重建羊侯祠和王原叔句》 宋·张去惑汉江江水水连天,被谪宜阳路几千《谪宜阳到荆渚》 唐·李伉月照鲁阳关,风吹汉江水《拟古》 元·周砥。
2.描写“汉中”的诗句有哪些?
1.《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年代:宋 作者: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2.《满江红·小队旌旗》
年代:宋 作者: 黄人杰
小队旌旗,又催送、元戎领客。政十顷、荷香微度,草烟横碧。杨柳参差新合翠,水天上下俱齐色。傍野桥、容与绕重湖,严城侧。花作阵,舟为宅。敲羯鼓,鸣羌笛。渐夜凉风进,酒杯无力。遥想汉中鸡肋地,未应万里回金勒。看便随、飞诏下南州,朝京国。
3.《月蚀诗》
年代:唐 作者: 卢仝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4.《南乡子 承旨董公,寿登七秩,康宁好德,诚》
年代:元 作者: 王恽
青琐汉中郎。满袖长摧玉案香。记得赋诗横槊日,临江。气压风涛一苇航。莲炬晚分光。谏疏回天豸有霜。七十平头从此数,称觞。滹水渊源。
5.《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猾贼挟至尊,天命矜在己。
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
3.求:所有与汉江有关的诗词或诗句,要出处,详细!
《诗经 国风 周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要所有的?那也太多了吧……
《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九月十日即事》(陈羽)汉江天外东流去,巴塞连山万里秋。节过重阳人病起,一枝残菊不胜愁。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汉江上作》(罗隐)汉江波浪渌于苔,每到江边病眼开。半雨半风终日恨,无名无迹几时回。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对此空惭圣明代,忍教缨上有尘埃。
《渡汉江》(丘为)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临泛何容与,爱此江水清。芦洲隐遥嶂,露日映孤城。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
还有很多很多……
4.描写汉江的古诗
《梅花诗》
年代:宋 作者: 邵雍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皇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古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逍遥咏》
年代:宋 作者: 宋太宗
不醉迷如醉,犹贪居鼎扛。
通玄求得一,清静更无双。
鸾凤栖瑶渚,天津压汉江。
欲穷何所似,夜月透云窗。
《酹江月/念奴娇》
年代:宋 作者: 陈允平
汉江露冷,是谁将瑶瑟,弹向云中。一曲清泠声渐杳,月高人在珠宫。晕额黄轻,涂腮粉艳,罗带织青葱。天香吹散,佩环犹自丁东。回首杜若汀洲,金钿玉镜,何日得相逢。独立飘飘烟浪远,袜尘羞溅春红。渺渺予怀,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风。九疑何处,断云飞度千峰。
5.颂扬汉江流域的古诗词
登安阳城楼 孟浩然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寄远其七 李白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襄阳曲 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篱,倒着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渡汉江 丘为 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临泛何容与,爱此江水清。
芦洲隐遥嶂,露日映孤城。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
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
汉上题韦氏庄 岑参 结茅闻楚客,卜筑汉江边。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
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调笑提筐妇,春来蚕几眠。
赠李十二白 崔成甫 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 顾况 少微不向吴中隐,为个生缘在鹿门。行入汉江秋月色,襄阳耆旧几人存。
6.描写汉江的古今诗文有没有好的
《梅花诗》年代:宋 作者: 邵雍荡荡天门万古开。
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
不信黄金是祸胎。湖山一梦事全非。
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
长天碧水叹弥弥。天地相乘数一原。
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
看尽残花总不言。毕竟英雄起布衣。
朱门不是旧皇畿。飞来燕子寻常事。
开到李花春已非。胡儿骑马走长安。
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
清光宜向汉中看。漫天一白汉江秋。
憔悴黄花总带愁。古曜半升箕斗隐。
金乌起灭海山头。云雾苍茫各一天。
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
还有胡儿在眼前。如棋世事局初残。
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
最佳秋色在长安。火龙蛰起燕门秋。
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
连宵风雨不须愁。数点梅花天地春。
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
四海为家孰主宾。《逍遥咏》年代:宋 作者: 宋太宗不醉迷如醉,犹贪居鼎扛。
通玄求得一,清静更无双。鸾凤栖瑶渚,天津压汉江。
欲穷何所似,夜月透云窗。《酹江月/念奴娇》年代:宋 作者: 陈允平汉江露冷,是谁将瑶瑟,弹向云中。
一曲清泠声渐杳,月高人在珠宫。晕额黄轻,涂腮粉艳,罗带织青葱。
天香吹散,佩环犹自丁东。回首杜若汀洲,金钿玉镜,何日得相逢。
独立飘飘烟浪远,袜尘羞溅春红。渺渺予怀,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风。
九疑何处,断云飞度千峰。
7.赞美汉江的诗
登安阳城楼 孟浩然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寄远其七 李白 妾在舂陵东。 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 往来成白道。
襄阳曲 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篱,倒着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渡汉江 丘为 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临泛何容与,爱此江水清。
芦洲隐遥嶂,露日映孤城。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
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
汉上题韦氏庄 岑参 结茅闻楚客,卜筑汉江边。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
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调笑提筐妇,春来蚕几眠。
赠李十二白 崔成甫 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 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 顾况 少微不向吴中隐,为个生缘在鹿门。 行入汉江秋月色,襄阳耆旧几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