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1.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猕猴睡,山池菡萏疏。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2.灵隐寺优美句子
【第1句】灵隐寺,是佛祖定居的地方,是“活佛济公”的寓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混然融为一体,真不愧为我国锦秀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2句】灵隐寺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它端坐在西湖以西的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秀峰辉映,古木茂盛,古寺藏于深山,云烟飘渺其中,很是迷人。
【第3句】在灵隐寺大佛的背面是一座大佛山,佛山上共雕塑着150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体丰满、栩栩如生的佛像。好像是全世界的大小之佛听到了佛祖的指令后,都云集到这里聚会似的。这座大佛山是用24块名贵的香樟木雕琢而成。我们从前面看是一个庞然大佛,而从后面看却是一座大佛山;其设计之巧妙,用工之精细,真是巧夺天工。正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啊!
【第4句】灵隐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与旅游圣地。灵隐寺中的“灵隐”两字是指当时一个叫慧理的高僧来到杭州,看到如此秀丽的景色认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儿建下了寺院取名“灵隐寺”。
【第5句】走在灵隐寺大雄宝殿的石阶上,感觉到了一种肃穆,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虽然,听不到那种钟鼓齐鸣的声音,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古老的味道,感觉到了那种让人感到惊诧的震撼。我从不拜佛,我也不烧香,只是对佛的一种敬仰,佛的嘴角总是那种似有似无的笑容,仿佛,在嘲笑世人的无知。突然明白了那句经典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便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第6句】走近灵隐寺山门,回眸看见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导游提示,再走进一步,就是西天般的佛国世界了。从山门到灵隐寺,要走一小段路。沿途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灵隐山麓山峰奇秀,蕴藏灵气,误以为天竺国之岭飞来于此,曰:此乃飞来峰也。
【第7句】去年立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我们走进了著名的江南名刹——灵隐寺。灵隐寺里的大佛、古柏、山水、石洞等景物,至今还历历在目。灵隐寺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一座规模雄伟的单层三叠建筑物,高达33.6米。宽敞的殿中央直立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身高19.6米的庞然大佛——释迦牟尼像。在大佛跟前,一批批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祈祷保祐;升职发财,健康平安。
3.描述灵隐寺的诗词
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猕猴睡,山池菡萏疏。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4.关于古诗《灵隐寺》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山门前。
大家请看,这堵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大字,就是说,我们再走进一步,前面就是佛国世界了。进入寺庙我们还要走一小段路,沿途要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趁这个机会,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灵隐寺的建寺情况。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杭州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灵隐寺比少林寺的创建要早170年(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
关于灵隐寺的创立·,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风水蕴藏着灵气,于是就把对面的这座飞来峰比作天竺(印度)灵鹫山的一座小岭,不知何时飞来,认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就在此驻足,建立寺庙,取名“灵隐”。
起初山门寺额,题名“绝胜觉场”,到了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直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历朝以来,寺院屡毁屡建先后14次,现在的殿宇,是19世纪重建的。目前灵隐寺可供游人游览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等;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第一个寺院——天王殿。
大家请看殿屋重檐下悬挂着两块横匾,“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的题字,还有一块“云林禅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这就是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的由来。
那么,灵隐寺为什么又叫云林寺呢?这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在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
有一天,康熙喝得酩酊大醉,前呼后拥,一路游到灵隐。寺庙住持和尚深知这位皇帝喜欢作诗题字,于是就提出想请康熙重题一块寺额,康熙也就乘着酒兴,满口答应。
不料因酒误事,落笔太重,把“灵”字上半截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半截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去。康熙一慌,'急得汗如雨下,、酒都醒了。
正在为难之际,旁边有位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写了“霎林”二字,然后假装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机应变,把“灵”字写作“雩”字,于是“灵隐寺”也就变成“云林寺”。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1993年,灵隐景区新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经典造像(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微缩于此,值得一看。
特别关照:到灵隐旅游,一定要到飞来峰最大的石刻--大肚弥勒佛前照个像,餐饮:游灵隐,看飞来峰,可别忘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领略佛教文化之后,你可以到合涧桥畔的天外天菜馆重食人间烟火。
涧水在楼前潺潺流过,古刹钟声隐约可闻,在此品尝美味佳肴,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啊?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飞来峰前,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已有200年历史。
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南宋时作品。大雄宝殿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净高9.1米,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高达19.69米,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细而庄严。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宝殿、天王殿两侧有五代时所建的石塔和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所建经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
清康熙皇帝曾题“云林禅寺”四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
5.描写“灵隐寺”的语句有哪些
1、走在灵隐寺大雄宝殿的石阶上,感觉到了一种肃穆,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
2、只是对佛的一种敬仰,佛的嘴角总是那种似有似无的笑容,仿佛,在嘲笑世人的无知。
3、叹服古人一个“隐”字,把灵隐寺概况的静谧深沉。
4、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5、一般寺院,前面往往张扬宽敞,炫耀法门的气派。而灵隐寺隐于群峰环抱的山谷之中,恍如置身于仙灵所隐之地。
6、烟雨过后,这里是一方空灵的净土。隐居西湖,置身云林。
7、虽然,听不到那种钟鼓齐鸣的声音,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古老的味道,感觉到了那种让人感到惊诧的震撼。
8、灵隐寺,是佛祖定居的地方,是“活佛济公”的寓所。
9、进入灵隐寺要走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两旁全是高高的山,山上全是茂密的参天大树,把灵秀的山峦遮了个严严实实。山间的空气里透着浓浓的清新,如同置身于天然氧吧,既让人赏心悦目,又让人感到格外舒服。
10、灵隐寺这座千古名刹,它用自己特有的景色吸引着天下游人。
11、灵隐寺中的“灵隐”两字是指当时一个叫慧理的高僧来到杭州,看到如此秀丽的景色认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儿建下了寺院取名“灵隐寺”。
12、在灵隐寺大佛的背面是一座大佛山,佛山上共雕塑着150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体丰满、栩栩如生的佛像。好像是全世界的大小之佛听到了佛祖的指令后,都云集到这里聚会似的。
13、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14、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飞来峰前,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15、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