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刘字谐音的古诗句(刘字谐音的美好古诗)
1.刘字谐音的美好古诗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思” ;“悟”谐“误”)《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2.含有刘字的诗句
关于刘字的诗句1,若使刘伶为酒帝,也许封我醉乡侯。
2,刘伶避世唯沉醉,平子归田不必穷。3,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为醉侯。
4,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铺糟。5,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6,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
7,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8,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
9,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10,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1,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包含了有刘字的古诗李白:刘葛鱼水本无二。
欧阳修:刘侯年少气甚淳。柳宗元:刘家还有异同词。
苏轼:刘郎去后几回芳。范成大:刘郎已自无肠断。
梅尧臣:刘郎盏底劝须宽。黄庭坚:刘伶鸡肋避尊拳。
范仲淹:刘伶却得闻雷霆。赵嘏:刘氏仍穷北路兵。
李白:刘项存亡在两臣。杜牧:刘项纵观皆引颈。
白居易:刘兄道胜独恬然。
3.带有刘字的诗句
1,若使刘伶为酒帝,也许封我醉乡侯。
2,刘伶避世唯沉醉,平子归田不必穷。
3,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为醉侯。
4,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铺糟。
5,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
7,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8,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
9,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
10,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1,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
4.关于刘字的诗句
1.赖得刘郎解吟咏 。
2.莫欺白叟与刘君 。 3.昔随刘氏定长安 。
4.刘郎几度欲魂消 。 5.刘郎已恨蓬山远。
6.天下英雄谁的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刘葛鱼水本无二。
8.刘侯年少气甚淳。 9.刘家还有异同词。
10.刘子远来今几日。 1.忆旧游(刘苏州) 2.因梦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饮见赠(白居易) 3.寄韩谏议(杜甫) 4.鹧鸪天(苏轼) 5.无题四首(李商隐)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7.君道曲(李白) 8.刘侯年少气甚淳(欧阳修) 9.重赠二首(柳宗元) 10.五子相送至湖陵(陈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