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灰吟的诗诗句(石灰吟诗句)
1.石灰吟诗句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于谦墓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
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石灰吟》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石灰吟》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作品赏析于谦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涌流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
2.石灰吟的诗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青白:指高尚节操。
【作者简介】: 【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 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石灰吟 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 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译诗、诗意]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