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古诗句(有哪些形容“狗叫”的诗句?)
1.有哪些形容“狗叫”的诗句?
1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代:王维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2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清代:林嗣环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
3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4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李白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5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地震》清代:蒲松龄
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
6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唐代:王维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7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南乡子·秋暮村居》清代:纳兰性德
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8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晚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
鸡飞过篱笆狗在洞边大叫,就知道有过往的商人来买茶了。
9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魏晋:陶渊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10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元代:卢挚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
2.求深夜狗吠的句子 诗句很好 好的给采纳
刺巴郡守诗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译文
门外的狗叫声为什么大而杂?
原来是有官吏急凶凶来到了我家门。
我不敢怠慢,急忙披衣出门应酬官吏,
他是郡府来的官吏,命令我把应纳的钱快快缴上。
我不断乞求:家里无钱粮,能否宽限几日?
怎想官吏发怒,反而逼迫的更加凶狂。
我没有办法,只好转身顾家中,东寻西觅,
但钱粮终无所获,实在无法可想。
想一想只好去邻家借贷,
谁想邻家告诉我:他自己也是一贫如洗。
钱钱钱呀,怎么如此难得?
让我只有憔悴心伤。
3.含有狗吠俩字的诗或词
归园田居·其一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有没有关于半夜狗叫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作者: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5.柴门闻犬吠,下句是什么,能不能把全诗解释一遍
逢雪宿芙蓉山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