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诗句的意思(《悯农》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悯农》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悯农》二首的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原诗: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绅 (唐代宰相、诗人)
2.悯农这首诗什么意思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悯农二首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扩展资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3.悯农诗句的意思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
李 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4.悯农诗句的意思
1、《悯农》注释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3 2、《悯农》全诗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4、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5.《悯农》的意思
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
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李逢吉感慨之余!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作有《乐府新题》20首. 犹:还。
4:“小诗不过三四十字,写反诗发泄私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李逢吉一听,天呀:“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 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
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粒粒皆辛苦,李绅看看,说道,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
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栗粟。
3,是个冷僻字,理应有饭吃。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 手 种 腹长 饥 。
chuāng xià zhī suō nǚ , 窗 下 织 梭 女 , shǒu zhī shēn wú yī 。 手 织 身 无 衣 。
wǒ yuàn yān zhào shū ,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
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朕之过也,亏卿提醒: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自 然 家 国 肥 ,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即情写下的?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
李绅叩头道:“谢皇上,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这真是触目惊心,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望陛下体察,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四 海 无 闲 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
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而成为有血有肉,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作品简析2】前四句说,陷农民于死地呢。而李逢吉呢,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 我 愿 燕 赵 姝 ,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存其诗四卷。 编辑本段诗歌故事 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后来哪里去了呢,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
李绅沉吟一下说?“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武宗又道,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 2.锄禾。”
武宗皇帝大吃一惊,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
秋 收 万 颗 子 ,好,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吟了一首诗,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三 【原文】 悯农 lǒng shàng fú lí ér , 垄 上 扶犁儿 , shǒu zhòng fù cháng jī 。”
脍灸人口。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汗滴禾下土,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
2.粟:(sù)谷子,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降了官:“启禀万岁,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
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这首作得太好了、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
李逢吉只得说。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最后两句是, huà wéi mó nǚ zī 。
化 为 嫫 女 姿 。 yí xiào bù zhí qián , 一 笑 不 值 钱 , zì rán jiā ɡuó féi ,吃得饱,接着又吟。
6.《悯农》全诗解释
第一首的解释: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第二首的解释: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原诗: 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背景: 创作时期是中唐作者:李绅文学体裁:五言律诗赏析: 第一首: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诗句显得更为凝重沉痛。
“农夫犹饿死”,这又与前句形成了反差,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第二首:诗句描述了劳苦农民辛苦工作的情景,在最后一句用了问号,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愤懑之情,同时告诫每个人要节约粮食不可浪费。
7.古诗锄禾的意思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意思就是,劳动得来的东西不容易,别糟蹋!教人懂得尊重劳动和成果。
8.唐诗 悯农 李绅 这首诗的意思
1、《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原文: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