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煲汤与书的诗句(赞美“汤”的诗句有哪些)
1.赞美“汤”的诗句有哪些
1、品令·茶词【作者】黄庭坚【朝代】宋朝【诗文】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
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
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
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2、新嫁娘词【作者】王建 【朝代】唐朝【诗文】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3、野兴【作者】陆游 【朝代】宋朝【诗文】寓馆无常地,轻装不宿谋。
迷途问耕叟,过渡上渔舟。野饭香炊玉,村醪滑泻油。
还家亦无事,随处送悠悠。【简介】陆游字务观,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作者】杜耒 【朝代】宋朝【诗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译文】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5、、宛丘【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诗文】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译文】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2.描写“茶和书”的诗句有哪些
1.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____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3.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____杜耒《寒夜》
4.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____白居易《琴茶》
5.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____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8.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9.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3.关于中药的诗词
1、关于李时珍跋山涉水而编了本草纲目用“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形容。
2、转贴一篇文章,供你参考:简录《本草纲目》中的诗歌(作者不详)笔者近来阅读《本草纲目》时,发现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注重实践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在他编著《本草纲目》时,曾引据了古今经史书四百四十种,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诗人的诗集,如《王维诗集》、《东坡诗集》、《刘禹锡集》、《陆放翁集》、《梅尧臣诗集》等,以增加可读性,现摘录如下: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脚。
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梅尧臣诗:‘鸭脚类缘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
’”梅尧臣和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诗人,编录他两人的诗句,显得对银杏的记述更加贴切、真实。“僧房药树依寒井,并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本草纲目》“枸杞篇”所编录刘禹锡的枸杞诗,详细描述了枸杞的外观及药用作用。
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又颇通医药,著有“传信方”。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时珍对他的诗引录最多,曾3次记载于《本草纲目》中。其一在“百合篇”,李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熏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盖取本草止涕泪之说。”
其二在“樱桃篇”,云:“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其三也在“樱桃篇”,李时珍曰:“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六官还有蔗浆寒。
’盖谓寒物同食,犹可解其热也。”“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
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这是《本草纲目》“枇杷篇”中编录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枇杷诗”。
李时珍在诗后还说:“颇尽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