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有些诗句是对仗的(根据语境巧用古诗1古诗中有一些诗句对仗的,如“())
1.根据语境巧用古诗1古诗中有一些诗句对仗的,如“()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砒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第一联中,“两个”和“一行”相对,数量对数量;“黄鹏”和“白鹭”相对,都是表示动物的名诃,而且“黄”和“白”都是颜色词,“鸣”和“上”相对,都是动词;
在小学语文所选古诗中,有一些诗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对仗又叫对偶,它象古代的仪仗队那样,要求两两相对,因而叫“对仗”。对伏在修辞上的作用是加强诗的整齐美,形成诗的起伏跌宕的气势,有波澜,有变化,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古诗的对仗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句法相类,字数相等,i司性相同,这样才能构成两句相对。在小学语文所选古诗中,对仗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从语法上说,对仗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工对就是对得工整的意思,凡同类的词语相对,叫做工对。同类词语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名词中有表示天文的,有表示地理的,有表示时令的,有表示动物或植物的等等;形容词中有表示颜色的,有表示性质的,有表示时态的等等。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反义词相对也算工对,并且在对仗中特别提倡。在一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4、《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5、《秋望》
明代: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译文:滚滚黄河水包围着长安,河上秋风阵阵,有几行大雁飞过。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船驶在黄尘漫漫的古渡口,水流湍急,士兵们只好扶挽着坐在船中;明月当空,使战场悲凉起来。听说朔方有很多勇敢而有谋略的人,而今天谁会成为像大将郭子仪一样的人?
3.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还是对偶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4.诗词中的对仗问题
二、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一字面相对。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这一联中。
“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二词性一致。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面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三、何谓工对?何谓宽对?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
“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
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乌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少得多。
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但仔细体会,还是“对”。
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
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
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
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
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在对仗艺术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对与宽对是相对而言的,与艺术高低也不是一回事。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一原则。
5.古诗中的对仗句
屈原《湘君》
1“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就是一个有意识地进行对仗的例子。采对搴,薜荔对芙蓉,水中对木末,极是工整,只有兮字同字了,但是兮是楚辞特有的语气助词。
2“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这里已经注意到了词义群的对仗,以屋对堂,以上对下。单从对仗的意义来讲,这已经和后世成熟的对仗完全一致了,只是还没注意到声律的问题而已。
《孔雀东南飞》
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个句子对词义群的对仗已经极为讲究了,东西对左右,植对种,松柏对梧桐。甚至从音律上,也仅仅一字出律而已。
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显然这个句子也很注重词义群的对仗,音律也开始注意到平仄对仗(或许还是无意识的),只不过重了一字。
6.诗词对仗
花边--月下:
重答刘和州【唐】白居易
花边妓引寻香径,月下僧留宿剑池。
月下--灯前:
把酒思闲事二首【唐】白居易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月下--花前:
早春忆苏州寄梦得【唐】白居易
士女笙歌宜月下,使君金紫称花前。
风前--月下:
莲石【唐】白居易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
花间--月下:
罢郡归洛阳闲居【唐】刘禹锡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
月下--坛边:
月下留丹灶【唐】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坛边树羽衣。
月下--山巅:
送文著上人游越【唐】姚合
夜禅月下袈裟湿,晓上山巅锡杖鸣。
月下--天边:
寓言【唐】鱼玄机
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
风中--月下:
赠宗人前公安宰君【唐】郑谷
风中夜犬惊槐巷,月下寒驴啮槿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