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的古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整首诗是什么?)
1.“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整首诗是什么?
原诗:《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赏析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黄鹤楼诗
2.”王睿楼船下扬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全诗及诗意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
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3.顺势而为下一句是什么
顺势而为下一句是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是一个汉语成语,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做事要顺应潮流,不要逆势而行。
有时在特定的语境当中也包含劝慰放弃难以达成的目标的寓意,或者还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之意。人活在世上要干很多事,有些事很顺利,有些却坎坎坷坷的,有些根本就干不成。
对于这些,国人归结为命,命运好的人,运道亨通,干事顺利,无所阻碍。运道差的人则处处受阻,即便看似水到渠成的事都功亏一篑。
相信命运的人就信算命,于是预测学盛行,八卦四柱经久不衰。顺:顺应,顺从,服从,不违背。
在此成语中也可理解为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势:即形势、趋势、情势,事态发展的大方向。
而:表示承接的助词。为:动词,即作为,行为,做的意思事情的成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势,顺势而为,如水推舟,事半功倍;逆势为之,则逆水行舟,艰难险阻,功败垂成。
所以说,一个人能干大事,干成事,不是这个人的本事大,不是这个人的命好,而是这个人顺应了大势,是大势成就了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穷困潦倒的人,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没有把握住这个趋势,逆势而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只有望天空叹,含恨终生,所以就有了生不逢时的慨叹。
这个世上,你改变不了世界,只有改变自己,你让世界适应你,只会头破血流,你主动适应世界,才会顺风顺水,一帆风顺。
4.李白“塞下曲”诗中“愿将腰下剑,直斩小楼兰”之“小楼兰”是指何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5.阁下何不知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什莫意思啊 ,我知道后面那句是李
意思是:为什么您不和风一起快速的离开,直接远离我九万里。
【拓展回答】
这是流行用语,旨在间接而带嘲讽意味的劝对方赶紧的离开自己,表达直接不想看见对方。
出自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由杨幂,阮经天主演,杨幂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后,又带来了一波追剧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阮经天在剧中说的此句话。
其实这句话化自唐朝诗人李白所作《上李邕》中的一句诗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原意为:“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虽说现在被网友改编,带点了些调侃的意思,但是却也承载着深意,“总有一天你会和风起飞,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6.经典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出自清代乾隆皇帝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译文:天空中下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飞雪,好多雪花在天空中自在地飞舞,飞到芦花从中却又消失不见了。据说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大雪。乾隆见景生情,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在最后一句时,却想不出来了。
看皇帝陷入了尴尬,纪昀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扩展资料: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 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7.“昔人已乘黄鹤去”是谁的诗句﹖
唐代诗人崔颢因仕途失意,登楼远观,遂作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妻妻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被列为题咏名胜古迹之最,自有其妙处,熟悉的人知道,黄鹤楼背靠蛇山,俯瞰汉江,高出云表,极目千里,故诗人有“人去楼空”的感觉,而从眼下的“ 汉阳树,鹦鹉洲”忆起东汉末年因作《鹦鹉赋》而屈死的才子祢衡,想到自己壮志难酬,漂泊他乡,于是诗人唱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句。
短短数字,纵横千年,将心声抒发得淋漓尽致,难怪清人沈德潜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