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辞而别现代诗句(有哪些关于离别的古诗,夏季的要古诗,不要现代诗歌)
1.有哪些关于离别的古诗,夏季的 要古诗,不要现代诗歌
南朝梁·萧纲。
《咏栀子花》:“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唐·杜甫。
《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
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宋·杨万里。
《栀子花》:“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宋·苏籀。《栀子花一首》:“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
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牵缠芗色诚虚幻,结习因缘可叹嗟。
芍药调和传汉殿,酴醿脂泽有浑耶。” 宋·刘过。
《咏余商卿栀子花》:“捍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
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宋·舒岳祥。《栀子花》:“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
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
陆地水光山院静,炎天冰片石坛深。杨州只说琼花好,漠漠风水何处寻。”
宋·董嗣杲。《栀子花》:“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
芳林园里谁曾赏,檐卜坊中自可禅。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
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 宋·王义山。
《栀子花诗》:“当年曾记晋华林。望气红黄栀子深。
有敕诸官勤守护,花开如玉子如金。此花端的名薝卜。
千佛林中清更洁。从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寿佛。”
宋·陈造。《次栀子花韵》:“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
伤和错底风过关,照夜偏怜玉雪葩。琼树未应矜洁白,金神端为发英华。
世间俗眼便红紫,试遣诗翁较等差。” 明·李东阳。
《栀子花》:“抽白媲黄总称才,谁遣山栀人画来?似为诗家少知己,杜陵吟罢不曾开。” 元程棨《三柳轩杂识》中谓栀子花为花中之“禅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
2.一首古诗的翻译及简评 一首现代诗的简评
余光中著作评论简目 篇名 评论者 出版日期 书刊名 卷期(版次) 页次 资料来源 永远的白莲--余光中〈回旋曲〉析论 李立明 2006.01 国音天地 248 4-9 阅读手记(22)--蔷薇窗下:余光中的宗教行旅 陈幸蕙 2006.02 明道文艺 359 34-43 英雄•倩影--余光中诗中「神」与「史」的中国符码再现 陈淑彬 2005.12 淡蓝为美:蓝星诗学 22 224-242 悦读手记(20)--山河之盟 陈幸蕙 2005.11 明道文艺 356 58-75 昔日我读余光中 流沙河 2005.10 文学世纪 55 74-76 悦读手记(19)--情人素描 陈幸蕙 2005.09 明道文艺 354 33-41 悦读手记(18)--悦读余光中那年秋天 陈幸蕙 2005.08 明道文艺 353 60-75 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端午怀屈原 李绮年 2005.07 信报财经月刊 340 124-127 六○年代余光中与洛夫论战析评 陈信安 2005.06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1 145-160 悦读手记(17)--恋恋美丽岛 陈幸蕙 2005.05 明道文艺 350 38-45 余光中《青铜一梦》的乡愁意义 王基伦 2005.05 文讯 235 35-37 悦读手记(16)--望乡石物语 陈幸蕙 2005.04 明道文艺 349 30-41 悦读手记(15)--蓝魔咒 陈幸蕙 2005.03 明道文艺 348 32-39 梦回中美两国,情归东西文学 章海陵 2005.02.20 亚洲周刊 第19卷第8期 57 悦读手记(14)--天地无碍 陈幸蕙 2005.02 明道文艺 347 48-56 天风海雨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王金胜 2005 贵州文史丛刊 1 51-52 以文为诗:余光中诗歌的得与失 陈祖君 2005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09-114 余光中、余秋雨、余杰的文趣 2005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 2 5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徐学 2005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5 84-90 余光中性爱诗略论 徐学 2005 华文文学 2 32-39 余光中的翻译观 陈才俊 2005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5 92-95 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赵小琪 2005 文艺评论 2 52-56 余光中翻译思想略述 王芳 2005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92-94 冷雨与乡愁——《余光中论》 杨国良、周青蓝 2005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86-88 我与自己决斗——余光中《塔》解读 周惠珍 2005 名作欣赏 22 102-104 悦读余光中 陈幸蕙 2005 名作欣赏 13 47-50 荒诞的假设 人格的追求——读余光中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 刘媛、李晓丽 2005 名作欣赏 13 75-78 浅谈余光中散文中的想像 董国政 200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 9-10、14 异度空间——余光中《沙田秋望》和《雨声说些什麽》解读的一种可能 梁笑梅 2005 名作欣赏 13 51-54 无法乃为至法(上)——余光中评论研究 郭虹 2005 写作 23 33-34 传播学意义下的余光中诗歌 梁笑梅 2005 江汉论坛 3 100-104 诗性的文化语言——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余光中散文 顾瑛 200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 392-395 与余光中拔河 杨宗翰 2005 华文文学 2 22-31 语言诗性功能的还原——以《乡愁》的分析为个案 黄洁 2005 重庆社会科学 12 49-51、55 谈谈《乡愁》的美学特征 卢派清 2005 语文天地 16 6-7 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 吴乐央、汪启平 2005 唐山学院学报 2 41-44 读余光中咏水果诗 黄维晖 2005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11 42-46 灵魂的珍珠项链——余光中诗歌从边缘切入的两种向度窥探 庄伟杰 2005 晋阳学刊 1 103 叠音袅袅,异彩纷呈——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复叠修辞文本 孟建安 2004.12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Vol.13 no.4 82-85 悦读手记(13)--记忆拼图 -下- 陈幸蕙 2004.12 明道文艺 345 38-53 悦读手记(13)--记忆拼图 -中- 陈幸蕙 2004.11 明道文艺 344 71-82 悦读手记(11)--记忆拼图 -上- 陈幸蕙 2004.09 明道文艺 342 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