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露岩寺的诗句(关于“甘露”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甘露”的诗句有哪些?

1.《导引·气和玉烛》

年代: 宋 作者: 和岘

气和玉烛,睿化著鸿明。缇管一阳生。郊禋盛礼燔柴毕,旋轸凤凰城。森罗仪卫振华缨。载路溢欢声。皇图大业超前古,垂象泰阶平。岁时丰衍,九土乐升平。睹寰海澄清。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嘉禾甘露登歌荐,云物焕祥经。兢兢惕惕持谦德,未许禅云亭。

2.《西江月·龙焙头纲春早》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3.《满庭芳·北苑龙团》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4.《沁园春·天下江山》

年代: 宋 作者: 夏元鼎

天下江山,无如甘露,多景楼前。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四季风光,一生乐事,真个壶中别有天。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不须块坐参禅。也不要区区学挂冠。但对境无心,山林钟鼎,流行坎止,闹里偷闲。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

5.《水调歌头·慧风扫魔障》

年代: 元 作者: 王吉昌

慧风扫魔障,宝剑剿轮回。内澄神息驱逐,甘露洒灵台。四象五行三一,聚鼎烟凝橐龠,鼓润发云雷。水泛金花折,火养玉莲开。应符数,合九六,契三才。资成健体,清风明月久追陪。杳杳冥冥精变,一混希夷道化,神用显恢恢。仿佛归极乐,咫尺玩蓬莱。

2.关于“甘露”的诗句有哪些?

1.《导引·气和玉烛》年代: 宋 作者: 和岘气和玉烛,睿化著鸿明。

缇管一阳生。郊禋盛礼燔柴毕,旋轸凤凰城。

森罗仪卫振华缨。载路溢欢声。

皇图大业超前古,垂象泰阶平。岁时丰衍,九土乐升平。

睹寰海澄清。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

嘉禾甘露登歌荐,云物焕祥经。兢兢惕惕持谦德,未许禅云亭。

2.《西江月·龙焙头纲春早》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

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3.《满庭芳·北苑龙团》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

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4.《沁园春·天下江山》年代: 宋 作者: 夏元鼎天下江山,无如甘露,多景楼前。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

四季风光,一生乐事,真个壶中别有天。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

不须块坐参禅。也不要区区学挂冠。

但对境无心,山林钟鼎,流行坎止,闹里偷闲。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

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5.《水调歌头·慧风扫魔障》年代: 元 作者: 王吉昌慧风扫魔障,宝剑剿轮回。

内澄神息驱逐,甘露洒灵台。四象五行三一,聚鼎烟凝橐龠,鼓润发云雷。

水泛金花折,火养玉莲开。应符数,合九六,契三才。

资成健体,清风明月久追陪。杳杳冥冥精变,一混希夷道化,神用显恢恢。

仿佛归极乐,咫尺玩蓬莱。

甘露,诗句

3.关于甘露的诗句

甘露歌

王安石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

清夜坠玄天。

好来玉盘上,

不定始知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露珠的诗句

【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东陂秋意寄元八

【唐】白居易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八月三日夜作

【唐】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夏日作

【唐】白居易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

和贾舍人早朝

【唐】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李商隐关于甘露之变的诗

重有感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

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

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

早晚星关雪涕收?

李商隐诗鉴赏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开成元年(836)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沉没。作者有感于此事和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局势,写了这首诗。因为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本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安危”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通“举”)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李义山诗集辑评》引)这是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与上面的“须共”、“ 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为宦官所占领的宫阙,拭泪欢庆呢?“早晚”,即“多早晚”,系不定之词。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

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5.关于张掖丹霞山的诗词

忆丹霞山居 (明)李永茂 云半结庐夜授经,流泉细细晓来听。

天空但立千群竹,月落犹余数点星。 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

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 其二 倚杖锄茶续陆经,喈喈野鸟傍林听。

客来共踏花间露,老去徒怜鬓上星。 未辟入州开幕府,空劳午梦泣新亭。

曾缘多病觅新药,却热应须瀚海萍。 其三 花卸花开逐岁经,松风松雨四时听。

长闲独赋关山月,小集俄占太史星。 丹诏一阳瞻凤辇,捷书万里发虢亭。

孤臣强揾昏朝泪,高要峡边诵野萍。 丹 霞 山 记 (明)李充茂 粤自洪朦既降,岳渎同尊。

其他名山胜概,历世则一,而显晦各异;譬如被褐怀瑾之士,遇合有时,莫不有天者存乎其间耳。 韶郡丹霞山,在仁化治中,绵亘逶迤,方数十里,高数千仞,即余与梓里诸君子今所托迹处也。

山,下、中、上划而为三。有两关、一峡,险自天设。

岩则有锦石、天然、篻竹、大明、草悬、水帘、晚秀、海螺诸名称,率皆离奇古怪。或如龙蟠虎蜛于上;或如凤舞蛟腾于前;或如狮面螭形,悬立狰狞于十步之处。

凸凹不同,吞吐异状。然石室星错,实外虚中,良有俯纳万千之用。

且中山一带,长松婆娑,修篁掩映,清泉瀑布,飞玉喷珠,幽赏之胜,令人应接不暇。嗟乎!此山当中原、吴会之墟,何终南、崆峒、姑射、匡庐、天门、姑苏之不逮?乃溯从前,游屐鲜到,赠赋无闻,果太傅灵运罕其人哉?何能铲彩韬光于数千百年之后也! 嗟乎!物之遇合有时,是不能不重忆我先文定伯子矣。

伯子抚军虔州时,于乙酉仲冬,闻先大夫讣,奔号逾岭,扶榇南徙,抵仁化界上,怆然曰:“兵燹载道,时变靡穷,当早厝吾父于万全。吾自庚岭至此,万山蜿蜒不绝,其可以有深藏者乎?余一家具奉先灵而止于是焉。”

于是麻履縗杖,日涉百余里,凡云峰峭壁,崒嵂崱历登眺几遍,或守御为难,或樵汲是艰。 一夕,与邑太学生周子长公,文学生刘子望夫、松涛昆玉,名蜿夜话,语及“治南二十里,有丹霞山,生等曾筑精舍数楹,读书其上,第扪崖陟磴,负济胜者,犹难焉。”

伯子第领之。 明旦,辄以一舴艋邀诸子偕往。

至则一望辟易,俨有剑阁之险。摄衣而登,约数十丈,便崎岖难犯。

伯子攀藤拊木以进,手足交致力焉。如是者数,才抵关门。

关门峭削直上,高亦仅十仞内,而攀缘路绝。伯子竭数倍力,迂回盘折,仅而登假入中山焉。

稍行,经六祖堂、天然庵,里许,入篻竹岩。得自篻竹岩折行半里许,入石峡。

峡路不远而羊肠,且棘身难进。伯子委纡而前,若不有其难也。

峡尽,忽见雄石陟峙,是所谓霞关矣。较前关高无虑十倍,极目天半,意骇心惊,犹幸石稍丰下,尚可受足,伯子俯首约躬,拊石而上,遂克跻焉。

霞关右出山背,稍可寓目。伯子自左路过云度南行,登大明岩,陟山之巅。

环望群山罗列,若为丹霞拱护,而突兀,山含岈翕受,终无有出丹霞之右也。复北游草悬岩,西游水帘岩、晚秀岩、海螺岩,已穷日之力矣。

伯子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戊重九日也。是夕,偕诸子宿中山之六祖堂。

堂有上人以默跏趺诵经。伯子因有“听经此日当重九,采蕨何人更一双”之句。

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倘得牛眠之处先人安厝,吾烟霞之癖,快足于是矣。” 乃搜积俸百余金购之。

而先严佳城,即卜于对岸石云山之阳焉。襄事既竣,伯子入丹霞,剪除荆棘,鸠工重修关门,曰:“此山之键也,以固吾圉耳。”

而从入之路,石可凿者,凿而梯之;不可凿者,梯之以木,盖升天之无阶而有阶矣。而凡我故旧,风雨飘摇,伯子胥与居处于山中焉。

嗟呼!丹霞之名,不自今日而始也,乃阒乎无人,寂寞者数千百岁矣。自伯子至止,而人人知有丹霞焉,且人人丹霞是依赖焉。

是岂不有天者存乎其间哉!顾予所甚悼者,伯子以介行,甘播越之苦,苍梧既驾,赍志旋终,不获久有此山耳。今先后同志来处此者,如际霞包君、两岐贺君、亦若姚君、丹鸣朱君、羽明王君、若那李君、美生韩君、樵谷张君、厚吾宁君、二酉陈君、文梦许君、经宇李君暨余小子充茂,两侄灏、鸿,甥唐运泰,皆有室家仆婢,无虑千百辈,咸邀灵此山,以脱然于劫灰煨烬之外,则兹山之造我流人,功宁纪极?而平日所称名胜于中原、吴会之区者,正恐名公卿大夫,冠盖渐稀,才子骚客,吟咏亦歇,而幽人贞士高蹈远引者,亦不敢过而问焉。

则终南、崆峒、姑射、匡庐、天门、姑苏,今日以与丹霞较,其不逮抑又远矣! 兹余小子奉先大夫遗嘱,扶榇北归。倘得修途无阻,就窆先陇,两侄子获有宁宇,可以岁时伏腊,余不肖,期以一瓢一衲,重赋归来,与丹霞相终绐。

俾野鸟飞花,再识故人杖履。庶几丹霞移文后之君子,可以不作乎?是为记。

6.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

陈泗东祖籍金门,出生在泉州,乃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陈师海、父亲陈仲瑾是晚清举人,他的外曾祖许祖淳为泉州光禄卿许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应金门吕世宜聘请主讲“浯江书院”。他写得一首好诗,20岁就被人誉为才子。

87年他恢复原祖籍地金门身份时曾写下三首七绝《怀乡》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 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 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说儒师开绛帐,丝蔓长手衍儿孙。 草庵摩尼教遗址 类 别: 名山胜水 地 址: 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 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

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

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

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

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 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 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 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关于甘露岩寺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