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后置的古诗句子(求文言文句子有宾语后置的句子,句子是怎么后置的和句子的意思搜)

1.求文言文句子有宾语后置的句子,句子是怎么后置的和句子的意思 搜

只有宾语前置,没有宾语后置这一说。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句中的“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装形式,即“带了些什么礼物?”那么如何辨析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呢?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六种常见类型,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主要方法。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 吾谁欺?欺天乎?

例① 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再如:

③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④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③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例④的“谁与”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例⑤中的“何以”是“以何”,即“凭什么”。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三、通过“之(是)”提宾。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如: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例③“群臣是忧”是“忧群臣”(担心我们这些臣子)的意思。

四、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如:

① 孤臣唯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②“唯弈秋知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五、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放到“以”之前,构成倒装了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前充当状语。如:

①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③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装;例③“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 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宾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子,岳阳楼记宾语后置的句子,师说中宾语后置的句子

2.文言文中有哪些宾语后置的句子

宾语后置总体分两个类型: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3种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为代词,作宾语。“欺”为动词。正常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很多人搞不清介宾短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关系,其实他们关系很简单。

介宾短语后置句(A)一定是状语后置句(B),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把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真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后置,古诗,句子

3.唐雎不辱使命中宾语后置的句子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

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

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

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

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

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

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

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

4.《核舟记》中的宾语后置句都是哪些?

宾语后置句是正常句式,特殊句式应叫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没有。

宾语位置正常的句子即你所说“宾语后置句”有很多,在此仅以前两段为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

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

启窗而观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

省略介词句

应叫“介词省略句”,有以下句子:

则题名(于)其上

(以)石青糁之

(以)篛篷覆之

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居(于)右者椎(zhuí)髻(jì)仰面

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5.找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是“不放弃它”,此处“之”是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的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就发生宾语前置现象。代词宾语应放在否定词(弗)之后与动词(怠)之前。即成为了“弗之怠”。

6.找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是“不放弃它”,此处“之”是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的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就发生宾语前置现象。

代词宾语应放在否定词(弗)之后与动词(怠)之前。即成为了“弗之怠”。

宾语后置的古诗句子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