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桐城的诗句(散文:福建泉州刺桐城?)

1.散文:福建泉州刺桐城?

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

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

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

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

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

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

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

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

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

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

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

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2.赞美泉州的诗句

文叔兄以泉州丈之亡自萍乡奔赴归途以书约相朝代:宋朝|作者:赵蕃一雪五日阴,冰冻吹不裂。

今晨定何朝,万里来霁色。我将还山中,已驾还复辍。

故人有书至,会面不可失。故人江西吏,何为浙东役。

恸哭竹林廻,我实门下客。去年送朝天,除书报三易。

心知以病辞,岂料成死隔。东怀丧未赴,西望讣复得。

追惟平生游,语泪相陨杂。僧房幸小驻,聊以舒郁结。

酒固不成欢,梅开况当说。泉州贡闱庆成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

谁欤经始梅溪翁,万桂森森皆手植。文风日盛贤材多,粉袍立鹄肩相摩。

万间庇士岂不欲,环视柰无余地何。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撝呵天所惜。

一朝幻出青瑶宫,山灵献卜龙避席。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

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橅。岁直金虬大魁出,剩喜庆成逢此日。

来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蝉联四坐皆豪英,一樽敬为诸君倾。

浮云富贵靡定态,要看名节留芬馨。我今归作渔樵侣,清梦犹驰笋江浒。

凤鸣侧耳听朝阳,把酒空山为起舞。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题泉州延福寺壁朝代:宋朝|作者:曹勋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送从弟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许棠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

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

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寄泉州孝忠光禅师朝代:宋朝|作者:李邴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

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棘闱曾辟大江东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送陈樵校书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曹松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

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 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

关遥秦雁断,家近瘴云低。 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赠别蔡武子被诬得释赴泉州录参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君不见马伏波,后车薏苡珠玑多。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不须回首顾潜鲸。

好乘扶摇九万里,奋迅六翮飞南溟。泉州南郭二首·闽人务本亦知书朝代:宋朝|作者:刘克庄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

刺桐,诗句

3.赞美桐梓夜郎城诗句

1、草青虞帝庙,云暗夜郎城。——《送人南游》(唐·李中)

2、夜郎城近含香瘴,杜宇巢低起暝风。——《荔枝树》(唐·郑谷)

3、梅岭山长因海尽,夜郎江阔傍城流。——《送頔子归庐陵》(宋·王庭圭)

4、地邻巴妇穴,天近夜郎城。——《寄陈玉叔十韵》(明·胡应麟)

5、江长巴子国,地入夜郎城。——《送僧归重庆》(明·僧天祥)

6、簪笔今惭事舌耕,民怀犹记夜郎城。——《乐耕楼记事》(清·杨桂森)

7、夜郎江上看元宵。斗回杓。雪初消。——《江城子 其三 辰川上元》(宋·王庭圭)

8、《和升庵夜郎曲 其一》明·许国佐)

夜郎城,荒椽倾崎倚云平。古鹿纷成队,中以白者名。

9、《夜郎曲 其一》明·杨慎

夜郎城桐梓,原东堞垒平。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

4.满江红家住江南诗句

《满江红·家住江南》 宋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赏析:词写闺中怀人。“刺桐”为热带乔木,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

宋代泉州曾环城种植大量刺桐树。元代时马可波罗即称泉州为刺桐城。

辛弃疾于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此词约写于此时。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这位年轻的妇女于暮春时节看到:风雨无情,落红狼藉,艳红的花瓣随水流去,渐渐地浓阴匝地了。

“又过了、清明寒食”,一个“又”字暗示离别时间之久。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周礼·司烜氏》:“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二月禁火为周的旧制。

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选饧大麦粥”。又,相传晋文帝(重耳)为悼念介之推抱木焚死,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连用两个“一番”,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因此而有下二句春光逐渐远去的描写。再用美丽的刺桐花每年都在这“寒无力”的时节落尽而示春残。

“年年”,应“又”字,正见年复一年,景色、闲愁,无不一如过去的暮春。总之韶光易逝,青春难驻,那么人何以堪呢?看似纯写景,实际“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王夫之《古诗选评》卷九)。

只是字面上并未说破,而可于风雨送春,狼藉残红,刺桐花尽等一片撩乱的景物中见之。 下片径直抒情。

“庭院静”四个三字句直倾衷愫:落寞的庭院里一片寂静,我枉自陷入苦苦的忆念;相思之情向谁倾诉,闲愁万种也无人理会。虽愁云惨雾,哀怨无穷,但顿挫有力,诵之则金声玉振,这正是辛弃疾写情的不同处。

于是再进一层:“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既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心事。

这是经过一番心理活动后而产生的畏惧(“怕”),那么她曾经想过一些什么呢?含蓄蕴藉,令人寻味无穷。如此,只能把刻骨的相思深埋心底了。

但人的心绪难以宁静,不由地又生出:“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尺素”,指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张九龄《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彩云”,指人。

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里一如“行云”,喻所思之人行踪不定。

故这二句非如一注本所云“天涯海角,行人踪迹不定,欲写书信,不知寄向何处”。而实际是说:我寄之书信不知他是否收到,为何至今仍未闻他的踪迹。

正因此“羞去上层楼”,因所见不过芳草连天,大地苍翠,何尝有人的影子!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都表示虽望远亦无用,故云“漫教人”也。 陈廷焯论辛词称“稼轩最不工绮语”,举本词为例。

又说:“然可作无题,亦不定是绮语也”(《白雨斋词话》卷一)。后人据此大作比兴寄托文章,有云:“那个少女所感叹的江南春尽,就是作者感叹时光飞逝,收复中原的理想没有实现”。

或云:“此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的爱国幽愤,……从中可见作者对偷安误国的南宋当权派怨恨之深”。不过就词论词,一点蛛丝马迹的爱国消息都未透出。

“最不工绮语”,“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云云,是“为尊者讳”──然却帮了倒忙。“千古杜陵佳句在,‘云鬟’、‘玉臂’也堪师”(薛雪《一瓢诗话》)。

稼轩亦未能免俗。他于诸词家中,博采众长,“转益多师”,他学习过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甚至连“花间体”也不鄙视,反而“效”之。

他追求多种美的艺术情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学先生。故其“清而丽,婉而妩媚”(范开《稼轩词序》)的爱情词,集中并不少见。

陈廷焯已失之穿凿,我们又何必去附会呢。

5.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

(一)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二)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三)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四)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五)

“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

故园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

(六)

“赤帝尝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

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千二楼。”

6.形容锦官城的诗句有哪些

1.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忆江南

宋代:刘辰翁

花几许,已报八分催。却问主人何处去,且容老子个中来。花外主人回。

年时客,如今安在哉。正喜锦官城烂漫,忽惊花鸟使摧颓。世事只添杯。时有称宣使折花者,盖诈也,托以肆陵慢。

4.送卢员外

唐代: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浣溪沙(烛下海棠)

宋代:范成大

倾坐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睡蜡烟轻。采蝀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

7.有关函谷关的诗句

咏史诗·函谷关 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

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函谷关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8.“刺桐城”雅号有怎样的来历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 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 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 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 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

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 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撩人情思吧。

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 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否则情况则相反。所以刺桐又名“瑞桐”。

因为 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 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到泉州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 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春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

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 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 为此写下了一 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

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 故吧。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 “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市刺桐花开满 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一侧, 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

关于刺桐城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