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1.理解诗句意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选自《千家诗》。志南,南宋时和尚写。
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以不觉得有寒意了。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2.古诗词怎样理解句子意思,有什么好方法吗?
看得出来,你很用功,学习态度也很认真。我算是过来人了,稍微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希望对你有用~
---------------------------
1.古诗也要和文言文一样去积累字词意思去翻译,还是懂得诗人作诗词的风格去把握呢?
其实这两点都应该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重点还是积累字词的意思,我的建议是先熟练掌握你学过的古诗里的字词用法,以及作者生平,风格之类的,然后有精力再扩展。
2.我是初一的,那些出卷老师认为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简单的诗词给我些。
这个其实选择太多了,老师们总能找到你没见过的诗歌。比如夏完淳的《别云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徐元杰的《题湖上》,刘长卿的《别严士元》。其实还是那句话,掌握好课内诗歌,再举一反三,不然除非你把唐诗大辞典都背下来,还是会有没见过的诗。
3.请问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需要去读诗吗,那么那些诗人的诗是经常考到的等等书名给我推荐一些,讲述下你是怎样学习的?
是要读一点,你要是闲着没事可以翻翻唐诗大辞典当闲书看着玩。但是我以前都是从小学就被学校逼着背诗,然后顺便背背作者朝代神马的,现在想想还是挺有用的。至于常考的诗人,首先是语文书里出现过的所有诗人,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诗鬼李贺,边塞诗人王昌龄,田园诗人王维,还有一堆,初唐四杰,刘禹锡,朱熹,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还有超级多产的陆游。。。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了~
另加一个:我们班有些同学像是历史专家,什么都懂,中国历史什么朝代啊,年代啊都一下子说出,是从哪儿学来或是积累的呢?(如果是课外书中的,那就推荐几本好书,反正初中需要掌握的都要)
这个课外书的问题,我觉得你们同学知道那么多,应该是背过资料吧,有很多语文参考书上都有介绍。比如《中学生文学常识一本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还有很多语文教辅都有。
至于课外书,我个人当时只看过中国唐诗大辞典,没事就翻翻后面的诗人小传,还挺好的。还看过一些中国古诗故事,但是太旧了,现在应该没有出版了。
刚刚我去卓越上查了一下,有本《中国诗歌故事》还不错,还有《诗人与诗歌的故事》希望出版社。
你可以先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应该也有这方面的书。先看着玩吧,培养兴趣最重要。
另外推荐几本闲书《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小说故事》,这些图书馆里应该都有。我记得小时候还看过什么秦淮轶事之类的,你去图书馆转转,不一定要很功利的看那些文学常识的书,毕竟,开卷有益,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下手更容易掌握~
希望能帮到你~
3.古诗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
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一次偶然的课堂教学事件告诉我,“联系”便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三年前,我教学《口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 2003年5月第五版)一课时,讨论到“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翻译时,一位女生发言说:“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参考书》上的说法),话还没说完,有一位男生 “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这些宾客在做广播体操啊?”这一问,反把我给问住了。是啊,宾客们惊讶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样理解恰当呢?稍思片刻后,我反问道:“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吗?”同学们马上回答道:“以为妙绝。”
“对啊,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呢?”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普遍认为这句应理解为:“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认为好极了,有的伸长脖子,有的斜眼旁视,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赞叹。”这件事,使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深深地懂得了: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
一、联系作品内容解读 如果割断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就词解词,就句释句,那就很难把握作品原意。如对《蒹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溯游”一词的理解,教材上的注释为“顺着河流往下走”。
但联系全诗的中心意思和表达风格,我觉得理解为 “沿着直流的水道往上走”似乎更确切些。《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思念和渴求相见的恋情。
若按该教材的注释,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理解为:“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弯又长。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样,给人的印象则是:主人公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无渴求相见之心,缺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气。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对“游”一词如何理解。《辞源》将“溯游”的“游”解释为“河流的一段”(第 1835 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 年 12 月修订第一版)。
《中学生文言词典》(第 430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第一版)亦缘此说。 王力 先生则认为:“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古代汉语》第 455 页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 1962 年 11 月第一版)。
仔细想来,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没有排斥“直流”,后者也没有排斥“一段”,可综合起来把它理解为“河流当中直流的一段”。那么,既然“溯洄”解释为“沿着弯曲的河道往上走”,“溯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沿着直流的河道往上走”。
这样的理解既切合实际,也符合诗意。一条河流无论总体怎样弯曲,但总有一段或数段是直的。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主人公越过了险阻,来到一段平直之处,眼前出现了“伊人”的幻觉,这是符合常理的。同时,这又暗示着:只要不怕艰难险阻,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好的事物终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再从表达风格上来说,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是变换了几个字,很好地表现了反复咏唱、缠绵无尽的感情。
从这一点上讲,“溯洄”、“溯游”中的“溯”都理解为“逆水流方向而上”,也是与全诗重章叠句的写法相一致的。因此,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这样理解: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弯弯,崎岖而又漫长。继续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忽而变直了,仿佛她在水中央。
再如:我在教学《三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一课时,不少同学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翻译为“除非正午,才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才看不到月亮。”这正好与文章的原意相反。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理解,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参考书》上的解释。其实《参考书》上并没有“才”这个字,那句中的“除非”是“除了”的意思(如果把它与“才”搭配起来,便是“只有”的意思了)。
再让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他们这才恍然大悟:这句突出的是“两岸连山” 的高峻,应该理解为:“如果不是中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苏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是这样注释的),或“除了中午,看不到太阳,除了半夜,看不到月亮”,或“只有在正午,才看到太阳,只有在半夜,才看到月亮”。二、联系社会实际解读 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如果脱离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或想当然望词释意,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含义,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如:《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一课对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解释为 “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 。与之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将 “ 登轼而望之 ” 翻译为: “ 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这实在令人费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刿并非毛头小伙子或平衡木运动员,哪有如此敏捷的身手蹿到 “ 车前用于扶手的横木 ” 上。
4.怎么样才能理解一首古诗词的意思?
1、要践行,可读不懂怎么办?那就学!听别人讲总比不学好,自己学总比听别人讲好。学总比不学好,早晨学总比中午学要好!因此,从现在开始,拿起诗词,一首一首自己钻研。达到看懂一般的古文的水平并不需要多少功夫。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2、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热身准备了?很简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这样的畅销书到处都可以买到。再买一本普通的《古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有了这两个东西就够了。一个是学习的材料,一个是学习的工具。
3、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怎么着手?这是最麻烦的,也是最重要的。空洞的理论是没用的。我下面通过具体的诗词来讲解如何学习,如何自主学习,如何针对普通大众的自主学习。让人们拿起一首陌生的诗词的时候,能讲出个一二三来。
4、我们许多在职老师,在讲解诗歌时候,口若悬河,但却文不对题,讲了一大通学生还是不理解,考试的时候照样不会分析一首诗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分析与讲解不是从诗词本身出发的,而是从资料出发的。
5、如果他们没有对资料的充分占有,甚至是丰富的占有的话,他们自己能否理解我想是个问题。从这我们也可以归纳出诗词鉴赏的第一条总原则:对任何一首诗词都要从诗词本身出发,而不要从资料出发,资料的作用在于验证我们的理解,而不是从资料中去了解诗词本身。反之,本末倒置。
5.怎样理解一首诗的意思
这是诗人元稹的一首悼念亡妻的绝句
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修道”可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所以“半缘修道半缘君”即是说:一部分是因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一部分是因为你(指亡妻)啊。
为什么诗人要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不是因为薄情,正相反,正是因为用情之深,思念之切才会用“修道”来作为一种寄托。因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6.解释诗句的意思及哲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思维点拨:
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对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其后“有关资料”中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的赏析则为:“‘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对“千帆”和“万木”的理解,我以为卞氏所言更为有理,我们可以联系刘的另外两首诗来看看。
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从朗州回长安后,他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云:“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从表面上看,此诗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并暗赞桃花之繁荣美好,后两句由物及人,关联到自己的境遇,似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其实骨子里诗人是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他在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思维点拨:
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对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其后“有关资料”中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的赏析则为:“‘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对“千帆”和“万木”的理解,我以为卞氏所言更为有理,我们可以联系刘的另外两首诗来看看。
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从朗州回长安后,他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云:“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从表面上看,此诗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并暗赞桃花之繁荣美好,后两句由物及人,关联到自己的境遇,似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其实骨子里诗人是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他在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
7.怎样去理解古诗
理解古诗中句子的意思(这里主要指直译),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每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处境、状况等,就可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如例1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中的后两句。其中“坐”是因为的意思,“爱”是留恋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红于”是比……,红的意思。
把各词语的意思连起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树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在理解诗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诗中很多词表示的是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因此不能用现在常用的词义解释。如:例1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坐下”;例2中的“但使”是“只要”的意思,没有转折“但是”的意思,“不教”中的“教”是“让”的意思,不是“教给”的意思;例4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例5中的“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2.要注意语序。解释古诗要注意音律和修辞等情况。
古代语言有些与现代语言的语序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解释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如:例6“胜日寻芳泗水滨”句,解释时应把“泗水滨”提到“寻芳”之前,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沿着泗水河边春游”的意思;例7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倒装句,应解释为“高高的柳树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
3.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处境等。如例3是《示儿》的后两句,《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恨,借对儿子的遗嘱表达了他对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信心。
诗中的“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因此,“王师北定中原日”应理解为南宋的军队收复被金兵占领的北方领土的那一天。
4.要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想象。如例4,是写农历九月初的夜晚,露珠滴地,弯月悬空的美景,只有想象当时的景色,才能体会诗人的心情,才能正确解释诗句。
8.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
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9.古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