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动静反衬的诗句古诗(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2、《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4、《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5、《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2.什么反衬的古诗
以衰(兴)衬兴(衰)
诗人为了表现兴盛景象、明丽之境、慷慨之情等,往往会通过描写极衰之景,使兴更兴。或为了表现衰败之境、忧伤之情,用极盛之景,使衰更衰。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以动(静)衬静(动)
以动衬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以乐(哀)写哀(乐)
古代诗词创作中,常常以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倍增其哀”(王夫之)。用美好的意象、积极的意境,表达出一种落寞、悲悯、消极的情感。如谢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青山急水流”,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明丽之景和“日暮酒醒人已远”构成反衬。景色越美,别离越难,离愁越深,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以虚(实)衬实(虚)
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就是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如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诗人构想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将“�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娥和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这一以虚衬实的高超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以动态的什么反衬
那是一组诗集里面两首诗中的句子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编辑本段]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4.以动衬静的古诗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