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鱼嘴的诗句(跟鱼嘴有关的诗词)
1.跟鱼嘴有关的诗词
鱼 宋 欧阳修 秋水澄清见发毛,锦鳞行处水纹摇。
岸边人影惊还去,时向绿荷深处跳。 鱼 宋 丁谓 劝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
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 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
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 池鱼 宋 祝庆夫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
竚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 溪鱼 宋 赵方 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鱼虾 宋 张耒 一尺盆池数种荷,鱼虾亦解起风波。
尔来未识天池乐,更有鲸鹏奈尔何。 观鱼 宋 杨万里 老夫不柰热,跣足坐瓦鼓。
临池观游鱼,定眼再三数。 鱼儿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一鱼试行前,似报无他故。 众鱼初欲随,幡然竟回去。
时时传一杯,忽忽日将暮。时鱼 宋 徐玑 风晴霜气合,沙渚夜鸣榔。
独喜鳞兼细,时看寸有长。 月斜寒动影,水碧静傅香。
可爱渔翁乐,溪梅秋第芳。
2.都江堰的鱼嘴,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鱼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如现在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3.有关都江堰的诗
1、清 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2、赵朴初先生赋诗赞古堰,诗云:“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3、清 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4、清 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5、清 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都江堰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参考资料:都江堰-百度百科
4.描写都江堰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都江堰的古诗词如下:
1、《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霁虹,始谁筑此东平公。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横陈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2、《都江堰》
朝代:清代
作者:吕元亮
啮山喷怒雪,垒石卧寒云。禹绩真堪补,双流此地分。
3、《灌县》
朝代:清代
作者:朱云骏
沃野自兹始,浮云喜乍晴。江源来绝徼,岚翠朴孤城。
庙享尊疏凿,铙歌洗甲兵。使君欣旧雨,珍重劝春耕。
4、《都江堰》
朝代:清代
作者:黄俞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5、《都江堰》
朝代:清代
作者:吴文锡
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
5.都江堰“鱼嘴”指什么
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鱼嘴,其作用是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使之起到分流引水,泄洪排沙的作用。“鱼嘴”一词为明代以来用语,最早见于文的是明嘉庆时高韶所作《都江堰铁牛记碑》中:“凡用铁六万七千斤而成二牛,屹然堰口中流,以当二江汹涌之势。复立铁桩三株于牛之下流,以固鱼嘴之石,嘴下照常仍置竹笼竹卷护持之,都江以固,诸堰攸同”,这里出现的“鱼嘴”似指现在的金刚堤前端,后“鱼嘴”之称一直沿用。到现代,“鱼嘴”确指金刚堤前端,如:《灌县都江堰水利志》在作工程介绍及工程位置图示中也将金刚堤前端称为鱼嘴。
笔者以为“鱼嘴”的具体所指可能是一个误会,古人之所以以“鱼嘴”为分水工程命名,我以为与真实的鱼之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只要稍加留心不难观察到,鱼在水中以鳃呼吸,水从口入而由两鳃出,这一入一出将水一分为二,这不正与鱼嘴工程“引水分流”之功相符么?从鱼嘴呼吸原理看,内外江中心线相交处到金刚堤尾两侧河以上这一分水工程不正是将一段岷江筑成了一个硕大的鱼嘴么?它使整个岷江之水从这个鱼嘴吞入,然后由两鳃吐出,左鳃流成一条外江河,右鳃流成内江,这个鱼嘴的中心线指向岷江弯道处的右岸,使左鳃中心线对准江心,洪水期,主流注入左鳃流入金马河,排走大量洪水、沙石;鱼嘴的整个水平位置向右侧倾斜,枯水期,江流通过右鳃能尽量流进内江。起到“分四六,平潦旱”的作用,渠首下游再由内江通过大小不一的二级、三级鱼嘴,形成支流密布的灌溉网络,浇灌天府之沃野。古人当初在为分水工程命名时,想必是得到了鱼嘴的启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将它作了误传。
金刚堤前端作为入水工程的关键工程是当之无愧的,但将它看作“鱼嘴”,我以为是不当的。将金刚堤前端看作鱼嘴也就是将金刚堤当作是一条鱼,金刚堤身在江中,从外形看,其形似鱼,然而鱼在水中只能飘游并不具备分水功能,因为与所游之水相比鱼是渺小的。若因金刚堤前端既是分水之关键又是最易损毁的部份而将它当作整体工程的“鱼嘴”论,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工程,我们不仅要从其外形去认识它,更应从功能上去理解,而在实践上我们早已将“鱼嘴”作为都江堰三大组成部份之一的分水工程之称。金刚堤及其前端只是这一工程的关键设施,若无完整的外金刚堤和水流弯道等因素的适当配合,是难以圆满实现分水功能的,若只将关键部份当整体对待,无异于我们在看待一幅风景画时,将画中布白部份不以画计。正确理解鱼嘴,对我们认识都江都分水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6.形容都江堰的诗句
1、《锦城竹枝词》近代:邢锦生
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2113来。
翻译:三月的都江堰初开,浪花滚滚拍向岸边。
2、《薄暮玉垒关望都江堰》当代:熊盛元
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
翻译:都江堰5261守住了江4102上的波浪,人们都感怀太守的恩情。
3、《朝中措 其二 都江堰怀李冰》当代:蔡淑萍
都江古堰二千年,砥柱尚巍然。
翻译:已经过了千年的时光,都江堰的作用依然存在。
4、《徐及1653泉相送至斜堰河 其二》明代:杨慎
长沟流水引都江,断岸危桥窄石矼。
翻译:各条水域流入都江之中,断开的河岸、危险的石桥还有回狭窄的踏脚石。
5、《伏龙观壁画都江图》清代:毛澄
何处滩声来,座上屋瓦战。
翻译:哪里来的这样强烈的水声,答连屋子里的瓦片都能听到哗啦啦的声响。
7.都江堰的鱼嘴,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鱼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
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
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
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如现在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
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
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