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关于海鸥诗句(关于海鸥的诗词)
1.关于海鸥的诗词
1、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唐代: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2、新沙
唐代: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译文
在偏僻的渤海湾,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终于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海鸥终日在海面上盘旋飞翔,可是最先发现这块沙洲的却是官府。
如果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
3、昭君怨·赋松上鸥
宋代:杨万里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译文
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5、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2.赞美“海鸥”的古诗句
1、《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六 海鸥》元代:宋无
群飞独宿水中央,逐浪随波羽半伤。
莫去西湖花里睡,芰荷翻雨打鸳鸯。
白话释义:
群飞独自睡在水中央,逐浪随波型半伤害。没有人去西湖花里睡觉,荷花翻雨打鸳鸯。
2、《海鸥篇》明代:欧大任
楩梓栋梁材,奚用荆与榛。
蛟龙变化时,焉知蛭与螾。
扬蛾非少年,戢羽全其身。
翩翩鲁连子,海鸥谁可驯。
白话释义:
梓栋梁材料,怎么用型和丛生。蛟龙变化时,他知道蚂蟥和蚯蚓。扬蛾不是少年,收起羽毛保全他的性命。翩翩鲁仲连子,海鸥谁可以驯服。
3、《海鸥咏》唐代:顾况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白话释义:
客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曾经落在枝头像凤凰。
有一天凤凰离开了枝头梧桐树就死了,只剩下海鸥又能怎么样呢。
4、《泉州大片榕林被毁有海鸥逐运木车飞鸣不已》近现代:李梦唐
一朝佳木斩为薪,十万春花失故林。
斤釜无情殊已甚,可怜飞鸟有遗音。
白话释义:
一个好的树木砍了当柴,数十万春天花朵失去了林园。
斤锅没有感情已经不同了,可惜飞过的鸟儿没有留下声音。
5、《姑射山诗题曾山人壁》宋代:惟凤
海鸥飞上迟,边风劲触回。
傲隐非他古,依灵有奇才。
白话释义:
海鸥在天上慢慢的飞,和四周的风不停的碰撞着。
不像古时候的人出于高傲而隐居,只有人杰地灵的地方才会出有才华的人。
3.关于白鹭的诗句
1、《白鹭》——唐代李嘉祐
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白话译文:
江南的地方清澈的水很多,白鹭经常在水中自我欣赏。
在夕阳落日下飞入九天云层之中,就算再高的山也拿它无可奈何。这首诗表现出了白鹭的高洁。
2、《白鹭》——唐代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白话译文:
人生四十岁还没有到完全衰老的时候,而我却因为愁思而多了这许多白发。
可为何水边的白鹭,没有这些许愁绪也有白色垂丝呢?
扩展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白鹭 (李嘉祐的诗作)
百度百科-白鹭 (白居易的诗作)
4.关于“海边”的诗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钱起《送僧归日本》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海燕>>的赏析
这首散文诗是运用象征手法取得巨大成功的范例。
象征手法,类似比喻,但又不象比喻那样直截了当地“以彼物比此物”,它是通过强化象征体的本质特征,曲折地表现与之近似的人与事,情与理。高尔基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言语掩蔽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多的思想内容。”
在诗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象“黑色的闪电”高傲飞翔,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战斗风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外,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往往是通篇的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思。
在诗中,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6.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我最爱春天的乡村,春雨飘洒的时候,那泥土的芬芳啊,是那样的亲切,又是那样的久远。看着大地在春雨的滋润下,是那样的生机盎然,我心中也充满生长的力量。我最爱傍晚细雨蒙蒙中,被袅袅炊烟笼罩的乡村,是那样的静谧安详。
傍晚,雨过天晴,村落更有别样的一番情景:朗朗晴空,是那样的纯净、美丽——天空半是浅兰,半是火红,丝丝缕缕的云悠然自得飘荡,一会儿是绚丽的火红,一会儿是纯洁的雪白。
微风过处,空气中弥漫着桃花的芬芳,你看水边那株桃树,花开得多么茂盛,“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逃之夭夭,其华灼灼。”我不禁吟诵起《诗经》中的句子,桃树因为水的滋润而充满生机,水因为桃花的映衬而光彩照人。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水面桃花相映红。”
如丝如缕的炊烟升起来了,面对如此宁静美丽的风景,(我心陶醉)是那样的令人赏心悦目,那样的令人陶醉,这时耳边便响起了牧童悠扬的笛声,我循声望去,不见其人,只看见一头老牛在悠然自得的甩着尾巴,向村子走来,它背上一只鸥鸟已睡着了,老牛的走动丝毫不影响他的睡眠,一天的飞翔劳累,已使鸥鸟沉沉地睡去。看到老牛独自走来,不禁想问牧童何处去了?
落日的余辉,给乡村披上了一件美丽的纱衣,不久,乡村就在宁静中睡着了。
7.春天的诗句
春天的诗句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1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1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1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18.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春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