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关于恒心的诗句(《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

1.《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

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

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

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

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原文】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

虽 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2.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具体指的是,人假若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

其中,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

出处:孔子弟子编著《论语》

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白话翻译: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假若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这句话很好呀!《易经·恒卦》的爻辞说:‘三心二意,翻云覆雨,免不了要遭受羞辱。’”孔子又说:“这话的意思是叫无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罢了。”

扩展资料

“人而无恒”中的儒家思想:

孔子在这句话中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孔子先是引用南方人的话,认为南方人说的对,巫医之术,没有恒心的人是学不会的,因为这其中有着太多的困难,今日读易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进而孔子又引用《易经》恒卦九三爻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说:做事业,修德行,如没有恒心,三心二意,翻云覆雨,终归不会有好结果,终归会承受羞辱。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清源

恒心,诗句,孔子说

3.“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哪里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1、【背景】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2、【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3、【赏析】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4.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

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

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原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扩展资料:修业之道出自《孟子》,创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2、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3、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

孔子说关于恒心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