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敲门不开的诗句(跟叩门有关的诗句有什么)
1.跟叩门有关的诗句有什么
1.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 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3. 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
4. 西斋寂已暮,叩门声樀樀。——白居易《麹生访宿》
5. 携觞懒独酌,忽闻叩门声。——白居易《喜陈兄至》
6.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白居易《纳粟》
7. 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王维《瓜园诗》
8. 劳君又叩门,词句失寻常。——孟郊《谢李輈再到》
9.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其实后两句是“敲门”……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叩门”了╮(╯▽╰)╭……
望采纳!
2.贫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全诗,和名字叫什么
这句话不是那首诗里面的,是民间的俗话,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希望我的答复对您有帮助。
祝您万事如意!
3.人不留客天留客,留在香居待雨停出自哪部诗
“人不留客天留客,留在香居待雨停。”不是出自哪首诗,而是今人根据“下雨天留客的有趣故事”借机吟唱的诗句。
下雨天留客的有趣故事:
古时有一栈房东家,此人颇有些斯文且素有洁癖,凡住店者,必须衣冠整齐,不得拖泥带水,否则不让住店。
一日,天降大雨。黄昏时分,东家见泥泞的路上一人冒雨匆匆而来。心想:此人必是来住店的,如此拖泥带水,岂不要弄脏客栈?于是,赶紧写一纸条,上书“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贴于大门之上,然后关门进屋,避而不见。
不一会儿,只听“嘭!嘭!嘭!”的敲门声传来,且一阵紧似一阵。东家好不生气,打开大门,果然是适才所见雨中之人。便道:
“请问客官,何事敲门?”
来人道:“住店。”
东家道:“客官识字否?怎不见门上所写之字?”
来人道:“鄙人略识几字,正是见东家门上字条方才敲门的。”
东家道:“客官既然识字,可否将门上之字念来听听?”
来人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原来,过去的字,俱是从右至左,自上而下而写,且不加标点的。东家所写字条,本意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现此人如此断句,意思却与东家本意完全相反。东家心知不好反驳,只好自认倒霉,心里盘算道:先让其进屋,再伺机打发罢了。
来客进屋落座,东家递来一杯茶水,道:
“现敬陆羽茶一盏,望速生两翼之风。”
意思是说:现给一杯茶你喝,喝了就赶快走吧!
来客接过茶水,欠身答道:
“若无李白酒一斗,恐难尽百篇之兴!”
意思是说:你一杯茶水就想打发我走?我不仅要住店,还要和你喝酒,吟诗作对哩!
东家心想:今天算是遇到赖皮客了,罢!罢!罢!且让他住一晚吧!于是,烧茶煮饭,打点床铺,安顿歇息不提。
第二天,日上三竿,东家仍不见客人起床,不知何故,又不便催喊。于是便来到客房窗前,见窗前树上有几只小鸟,便大声说道:
“枝头宿鸟,天晓何不飞去?”
意思是说:住店的客人啊,天亮好久了,你怎么还不起床了走啊?
客人在屋里听见,知是东家催其起床,便在床上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大声道:
“海底沉龙,水干方能起身!”
意思是说:想赶我走?没那么容易!我要把你榨干了才得走!
东家听客人如此说话,便不再理他。时至近午,客人方起。二话没说,便手拿一把尖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东家见了,不知他要干什么,心里直打怵,便小心上前问道:
“好意留客,磨此利刃何为?”
意思是说:我好意留您住店,您磨这么快的刀子干什么?
客人并不抬头,依然磨刀霍霍,口中却答道:
“无故扰东,理当杀身相报!”
意思是说:我无缘无故来打扰东家您了,按理我要把自己杀了来报答您的好意。
原来,过去客栈里出了人命,客栈老板是脱不了干系的,弄得不好,要吃官司、坐牢。东家一听此言,既怕又气:我留你住店,好酒好饭招待你,你却还要害我吃官司,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心一横,说道:
“即吃官司,最多不过三年五载!”
意思是说:你要自杀就自杀吧!我即使去坐牢,最多也不过是三、五年的事,我不怕!
客人听东家口气强硬,便借梯下楼,道:
“要我出门,得送盘缠七两八钱!”
意思是说:要我走也行,但是你得给我七、八两银子作盘缠。
东家见客人赖皮如此,知道不好对付,只得给了他几两银子,说道:
“如此恶客,去!去!去!从此快去!”
客人接过银子,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答道:
“这般好东,来!来!来!改日再来!”
4.近种篱边菊 全诗是
全诗如下: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5),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
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寻陆鸿渐不遇
5.“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句诗的诗人和名字,以及意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出自唐代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作者:皎然
朝代:唐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
陆鸿渐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狗叫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扩展资料:
本诗第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问尘世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来表现主人的心态,间接衬托陆鸿渐的高雅不俗;后两句,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人。
作者简介: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寻陆鸿渐不遇
6.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的意思
1、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边被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
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俩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
2、原文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4、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