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税亩的诗句(左传·宣公十五年的诗词原文)
1.左传·宣公十五年的诗词原文
左传 宣公十五年
【经】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秦人伐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秋,螽。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初税亩。
冬,蝝生。
饥。
2.关于歌颂税务的诗歌
风雨路,税务情作者:陈琳从象牙塔到铁血柔情的税魂我怀揣着梦想上路将理想系于扶摇的风筝蓝色的惊鸿是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乐章当清晨的第一缕朝晖划破黎明晴空织染的税务蓝朴实无华地穿梭于街道 乡村匆匆的擦肩氤氲着蓝色城墙的香韵晚霞点缀的税务蓝辛勤的步伐留下一抹灵动的倩影风雨洗涤过的信念化成串串深浅的脚印当星月挂上枝头,星光洗去我一身疲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来不及参与昨日沉淀着史诗般的记忆而今 岁月淘洗我目光如炬紧随税务改革的步伐拥抱未来扩展资料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一、税法的概念。
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二、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
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三、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济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四、税收的作用。
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3.关于歌颂税务的诗歌
风雨路,税务情
作者:陈琳
从象牙塔到铁血柔情的税魂
我怀揣着梦想上路
将理想系于扶摇的风筝
蓝色的惊鸿
是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乐章
当清晨的第一缕朝晖划破黎明
晴空织染的税务蓝
朴实无华地穿梭于
街道 乡村
匆匆的擦肩
氤氲着蓝色城墙的香韵
晚霞点缀的税务蓝
辛勤的步伐
留下一抹灵动的倩影
风雨洗涤过的信念
化成串串深浅的脚印
当星月挂上枝头,星光洗去我一身疲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来不及参与
昨日沉淀着史诗般的记忆
而今 岁月淘洗
我目光如炬
紧随税务改革的步伐
拥抱未来
扩展资料
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
一、税法的概念。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二、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三、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济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四、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4.钱塘湖春行写美景的诗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 景】 [编辑本段]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注 评】 [编辑本段]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5.关于科举的诗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名联谈趣》
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4、《琵琶记》
高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6、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7、《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无声玉满堂。
洒池偏误曲,留砚忽因方。 几处曹风比,何人谢赋长。 春晖早相照,莫滞九衢芳。
8、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去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9、恐是孙山朝升落、雏雁凯归草再升。
6.描写“王昭君出塞”的诗句有哪些
《王昭君》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
唐.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乐府】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乐府】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王昭君辞》
魏晋.石崇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侮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幷。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7.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啥意思
先秦两汉时期 古代役重于赋。《诗经》中不少篇章反映人民被迫服役的怨忿;《春秋》中有许多关于役民筑城的记载,特别是各国互相攻伐,军役更为频繁;《周礼·大司徒》篇中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召民应役的职责,为此应经常保持户口及马牛车辆等的实况登记,征调时贵者、贤能者及服公事者均免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国家对土地的粟米之征为“什一”(收获量的1/10)。春秋前期,管仲曾建议齐国试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差别征税);春秋后期,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实行“初税亩”即按平均产量规定一亩的税率,以后成为以收益为基础的田赋税制。
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2005年05月26日 22:40:05 编辑:金冈 来源: 江苏国税网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税收制度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夏朝统治阶级依靠对奴隶劳动果实的占有和强迫臣服部落与平民纳“贡”来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商周时期,统治者在土地分封制的基础上,推行“井田制”,以“助”、“彻”的形式征收田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使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井田”以外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另外,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级统治者也不断让其奴隶开垦土地,并且隐匿不报,据为私有。另外,诸侯贵族之间通过相互转让、互相劫掠等各种途径,把许多土地转化为私有。“私田”数量急剧扩张。同时,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军费支出大增,各诸侯国财政紧张,不得不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初税亩”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不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可见,这种财政收入形式已具有政治强迫性、收取固定性、缴纳无偿性的税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因此,“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8.初税亩有何由来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 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 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 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 比重不断下降。
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 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 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