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句顾炎武(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1.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名言含义:指国家兴哀,每个人都有责任,就算平民老百姓也不例外。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名言含义:人生宝贵去白驹过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不如多做点好事,善事,留下好名声,也能给后人“书写” 下一段难忘的“故事” 。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名言含义:不懂得廉洁的人,就什么东西都敢据为己有;不知道羞耻的人,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名言含义:人的生命还没有一堆土所拥有的地方大(人死后的坟墓也就是一堆土大小),但人要常有容纳“四海”和“天下”的心。
2.顾炎武的爱国名句
名言分类:爱情 失败 成功 母爱 学习 珍惜时间 读书 诚信 志向 感恩 励志 师德 友谊 人生 理想 教育 创新 金钱 事业 生命 爱国 健康 目标 自信 朋友 人才 天才 尊严 >>更多名言作者:王安石 孔子 莎士比亚 陶行知 亚里士多德 鲁迅 王夫之 康有为 魏源 诸葛亮 爱因斯坦 白居易 瞿秋白 列宁 更多英语名言:商务篇 爱情篇 经验篇 家庭篇 法律篇 工作篇 逆境篇 文化篇 道德篇 励志篇 悲伤篇 顾炎武的名言名句集锦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顾炎武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顾炎武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 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清·顾炎武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明)顾炎武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清·顾炎武。
3.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1.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
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 3.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4.明亡,顾炎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5.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
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
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
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
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4.顾炎武的爱国名句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白话文: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
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更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扩展资料顾炎武轶事: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
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顾炎武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
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顾炎武百度百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顾炎武说的一句爱国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