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家祠堂的诗句(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急需啊!!)
1.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急需啊!!
1.仙岩生玉女;佛井吐甘泉。
2.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3.颍川贤裔同心,六院八廊祠永润;南国精工翘指,千姿百采艺长春。
4.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5.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6.院聚名贤,杰构冠于岭南,一百周星迎庆典;馆藏博物,巧艺矫然宇内,万千气象祝吉祥。7.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2.广州市陈家祠的对联那些?
01、源自亶父;望出新安。
02、名扬东汉;勇冠青齐。 03、君称国宝;人举笔公。
04、亶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 05、押衙真侠义士;笔公为社稷臣。
06、国宝家声垂后裔;新安门第继遗风。 07、学富精撰长生诀;志坚拒交禅受图。
08、至孝弥灾,名扬东汉;神威服介,勇冠青齐。 09、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小恶无为,涓流成池。
10、古道照人,世传孝德;新安发迹,代孕忠诚。 11、忠慎质直,笔公真社稷之臣; 明恕清通,箴语表长民之式。
但客家古氏,多系广东省梅州(旧称程乡县、嘉应州)十世祖古凤仪的后代,常用堂联为: 12、乡贤世泽;国宝家声。 13、乡贤世泽;名宦家风。
14、岭南首第;魏北元勋。 15、乡贤懿德;进士芳徽。
16、一母三进士;四世两乡贤。 17、国宝家声远;乡贤世泽长。
18、社稷书通鉴;乡贤著粤城。 19、杏苑鸿才开宋代;羊城仙迹著清时。
20、兄弟同科三进士;公孙四世两乡贤。 21、同榜一门三进士;任绵二甲独登仙。
22、一榜同怀三进士;四传崇祀两乡贤。 23、玉笋琼林才储国器;鸾笺凤绍彩焕天章。
24、国宝乡贤宜承祖德;郎官甲第当振家声。 25、派衍韩江,甲第郎官彰粤海; 徽流棉竹,乡贤名宦著羊城。
随着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多次移民运动,自湖广、江西入云贵川的古姓家族,祖祠联一般会注明祖居地及落基地。如贵州省平坝县古氏祖祠堂联为: 26、楚水渊源来百世;黔山俎豆绍千秋。
还有些地方祖祠,以古姓郡望“新安”两字为堂联,如: 27、新发于硎千年利;安然无恙万家兴。 28、新岁纳鸿禧举仰文光冲斗栱; 安居迎燕喜遥瞻瑞气霭门庭。
3.跪求陈家祠美景描述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极尽高大,沉静的院落前一种带着独特感觉的静谧气息渐渐地向我包裹来,仿佛只在一瞬间,便与外面刚刚经过的闹市没了联系,眼里只剩了面前这一座幽幽地透露着浓郁神秘色彩的古宅.抬头仰望门廊上高挂的匾额,映入眼帘的是四个气派的大字: "陈氏书院".尚未进门,只是正门屋脊上层叠覆盖着的巧夺天工的雕塑纹样,就让你不得不瞠目,不得不眼花缭乱." 这里的每一层屋脊,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屏风即使是出入门廊上的横梁都极尽雕刻的美妙,那种真实,那种细腻,那种繁杂着的华美,立体着的精致,张扬着的绚丽,都让你几乎不敢相信这只不过是宅邸里平常的装饰,竟好似一群群鲜活着的生命.在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陈家祠堂静静凝视着时代变迁的历史,积淀着家族兴衰的记忆,是我国古代宗族制度的见证物.在我国古代,尤其明清时期,祠堂是以"族长的族权"为特点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实行族权的固定场所.传统宗祠在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有严格制度.宗族之内的自治(如陈家祠资助本族的子弟求学,对本家族的人济危救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履行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自组织的一条途径.如今,人们自谋生计,流动性空前,如果没有民间社会的自我管理而单靠政府,难免一盘散沙的困境.而建立民间社会,家族组织就是具有"天然"号召力的一支.对内可助自治,对外则是走向世界的向导和拐杖.广州的陈家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积极价值的一面。
4.有关陈字的唯美诗句
含林的诗句
1、如含林下情——白居易 (唐)《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2、烟景含虚林——李益(唐)《合源溪期张计不至》
3、林烟含障密——周彦晖 (唐)《晦日重宴》
4、新黄含远林——韦应物(唐)《送豆卢策秀才》
5、林塘含馀清——顾况(唐)《酬本部韦左司》
6、香含紫禁林——杨巨源 (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7、一林先含春——孟郊(唐)《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
8、瑶林琼树含奇花——李商隐(唐)《安平公诗》
9、林含似雨风——刘得仁(唐)《晚步曲江因谒慈恩寺恭上人》
10、就中林野碧含滋——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
11、林泉草木尽含裹——范成大(宋)《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一名胜》
12、林花含宿润——李复(宋)《春日北园早起》
13、前林尚含冻——梅尧臣 (宋)《唐寺丞知南雄州》
14、林芳含雨滋——秦观(宋)《同子瞻赋游惠山三首》
15、林空含箨笋肌明——释行巩(宋)《偈颂三首》
含陈的诗句
1、含匿不暴陈——王安石(宋)《车螯二首》
2、陈根已含绿——梅尧臣——《寒草》
3、风枝散陈叶,霜蔓綖寒瓜——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4、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柳宗元《感遇二首》
5、旋研泪墨泥陈字,总乱深情束小诗。
5.告诉我一个关于陈家祠的故事
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是一个中国清代宗祠建筑,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
陈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由黎巨林设计。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在陈家祠堂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陈家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对已故先人爷爷奶奶怀念的诗句
1、宋代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
湛湛不昏,绵绵若存。
三世佛护持为之顶相,历代祖传受为之命根。
苍头祖父寒居位,白发儿孙夜过门。
白话释义
湛湛不昏,绵绵若存。三世佛护着为他顶相,历代祖师传授为的命根。仆人祖父寒居位,白发儿孙夜间经过门。
2、清代龚自珍 《已亥杂诗 11》
祖父头衔旧熲光,祠曹我亦试为郎。
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白话释义
祖父头衔旧熲光,我也试着作郎祠曹。你的恩情不够向渔樵说,篆书坟墓有什么需要各种字长。
3、宋代释如净 《偈颂三十四首》
当堂不露,主人翁元是旧时。
借影全彰,第一座屈烦今日。
雪夜金乌历堂,炎天玉兔转怀。
妙叶儿孙,全该祖父。
木人执板云中拍,石女含笙水底吸。
白话释义
该堂不露,主人翁原是旧时代。借影全明显,第一座委屈烦恼今天。雪晚上金乌鸦经堂,炎天玉兔转怀。妙叶儿孙,全该祖父。木头人拿着板云中拍,石少女笙水底呼吸。
4、宋代陈著 《丙戌人日与内侄汪景渊同饮于宜晚二首》
忆昔儿嬉祖母旁,如今甲子一周强。
尽窗三世亲亲话,分付儿孙此意长。
白话释义
回忆过去我在祖母身旁,如果甲子日一周强。把窗三代亲属话,分配给儿孙这意长。
5、宋代陈东 《徐氏哀词代作》
忆昔常随祖母过,登堂共庆尚垂胡。
十年未远皆流荡,地下相逢果有无。
白话释义
记得过去常随祖母过,登堂共庆还垂胡。十年不远都流浪,地下相逢真有无。
7.写陈家祠的说明文~~~~~速
陈家祠堂目录[隐藏]陶 塑铁铸广东顺德陈家祠杭州陈家祠堂 陈家祠(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中进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 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 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 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 20世纪 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
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
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奖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
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
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
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
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
色彩喜用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