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的诗句(形容碳的古诗词)
1.形容碳的古诗词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音wu)。《咏炭》诗,杨诚斋有“乌银玉质金石声,见火忽作爆竹鸣。
不知何喜唧唧吟,不知何怒泄不平。到渠怒定两耳热,铜瓶在傍却铙舌”〈〈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2.关于低碳生活的诗歌
好啊,新的时代, 新的气象, 新的概念, 新的意识。
低碳,你从远古走来, 比兵马俑更神奇; 你从朝霞中跳出, 比太阳更靓丽; 你从云雾倾泄而下, 把蓝天的甘苦汇聚。 你从田野奔来, 把耕耘的希望掀起。
低碳,你告诉人们, 美化家圆, 崇赏健康, 生活,就得从低碳开始。 低碳,一个简单朴实的名子, 为了温馨的乡村, 为了苍山更绿, 为了家庭的祥合, 为了站直的身躯。
你像蜡烛, 照亮了别人, 燃烧着自已。 你像甘露, 滋润苍生, 孕育着丰收的果粒。
如果没有低碳的开发, 那有高速列车的奔驰, 青藏高塬的冻土, 那能托起人迹憾至的延续? 如果没有低碳的渗透, 那有宁静的乡村和沸腾的城市? 桃树怎样结果, 人流那能井然有序。 节能环保把低碳高高托起, 崇赏文明连着我牵着你, 节能是鲜花, 环保是旗帜。
高效减排把低碳慷慨耸立, 高效是丰碑, 减排是奠基。 低碳胜过古老的传说, 为了童颜鹤发的髯须, 岂能把繁衍生息的宗旨背离。
低碳是时代的新曲, 为了活蹦乱跳的孩子, 岂能忽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真啼。 低碳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为了国富民强的振兴, 岂能贪图财富的鸿利。
一张纸的价值虽然渺小, 它却能衡量人的素质; 一滴水的意义微不足道, 它却是孕藏能量的载体; 一点油的效能浅显, 它却是舰船的动力; 一度电的光能转瞬即逝。 它却能与太阳并驾齐驱。
啊,一张纸,一滴水, 一点油,一度电。 就是低碳的实质。
我深信,不懂低碳的价值, 就没有价值的规律。 艰辛的付出,百倍的努力, 将是怎样的奇曲。
我坚信,不珍惜低碳的意义, 就没有生活的情趣, 向往人生,憧憬未来, 举手之劳岂能随意抛弃。 我执着,低碳的涵盖宽广无际, 那里有污秽就该有呵护的凝聚, 那里有放纵就该有唾弃, 那里有贪婪就该有良知, 那里有窃取就该有站直的身躯。
生活的细节千丝万缕, 低碳,却执着于独成一体; 生活的枝杈比古树还要茂密, 低碳,却能跻身于阳光的间隙; 生活的门楣光怪陆离, 低碳,却能找到属于自已的位置。 啊,低碳——因为你, 南方的甘蔗林才有芳香的蜜汁! 啊,低碳——因为你, 北方的青纱帐才有收获的种子! 为了杀敌的大刀不再锈蚀, 挺直的脊梁都是英雄的战士; 为了轰鸣的列车不再停滞, 拥挤的民工潮都是生命的驱体; 为了振兴的旋律不再沉寂, 奋发图强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
啊,低碳,从足下延伸。 低碳,从生活开始。
3.关于雪中送炭的诗句有哪些诗句描述雪中送炭的
1、明·汤显祖《牡丹亭》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2、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释义:如果不把炭送在困难时刻,那种营造出的意境和诗意将是勉强和造作的。需要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宋·范成大《雪中送炭与龚养正》
谁与幽人暖直身,筠笼冲雪送乌薪。烦君笑领婆欢喜,探借新年五日春。
释义:在大雪的天气给朋友送炭,使其能够温暖得度过这寒冷的天气,同时让友人一家欢喜。
4、徐谓《路史》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千里之外赶来送上鹅毛作为礼物,礼物虽轻,但表达的情意却很深重。
扩展资料
“雪中送炭”典故出处:
据说,宋太宗贵为帝王,却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能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思虑道:“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
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对他说道:“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
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