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雁的诗句表达的情感(大雁诗人寄寓的感情)
1.大雁诗人寄寓的感情
1、燕子喜筑巢于人家屋檐下,且秋去春回,不忘旧巢。
故诗人游园时会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并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感。因此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雁阵乘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而燕子秋去时悄无声息,不如雁阵能引起人的关注。所以诗人更常用大雁寄寓思乡念亲之情。
故用归“雁”洛阳边。2、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故古诗词中常用这一意象表达以下情感: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或身世浮沉,或相见又别,或时时相隔。如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3、大雁在古诗中常见的感情象征有以下几点:1)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3)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故诗人常用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之情。
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借大雁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寄声欲问塞南事,只见年年鸿雁飞。 -- 宋 王安石《 明妃曲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唐]李颀 《送魏万之京》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的《塞下曲》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1、天末怀李白唐代: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2、千里思唐代:李白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3、明妃曲二首宋代: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4、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5、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忆秦娥作者: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代: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唐代: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3.诗中雁表达什么情感
你说的是这首词里的雁吗?
雁过也”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是这首里面的雁?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在古诗文中,大雁与古人的哪些情感有联系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5.分析在古人的诗文中大雁与古人的哪些思想感情相连
古称书信为“鱼雁”。
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2 “归雁”指远离他乡,思念家乡,回家的人。
《归雁》杜甫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回?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3 大雁还是情种,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因为大雁是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的禽类。 4 代指志向高远的人,才能不一般的人。
“鸿鹄”指鸿雁与天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自《史记》中《陈涉世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在未起义前,在农村被人雇用去务农时对佣着说的话,现已简化成常用成语“鸿鹄之志”,用来形容远大的志向。 5 指君子。
大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大雁冬去春归,是很讲信用的,“信也”;大雁南飞的时候排成整齐的雁阵,是很有礼貌的,“礼也”;大雁晚上休息的时候是有放哨的,很聪明,“智也”;同伴受伤了,也不离弃,是很讲义气的,“义也”。古人有很多赞美大雁的诗词,只不过是对人性的一种寄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