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关于战争的诗句有哪些(诗经中有哪些描写战争的诗)

1.诗经中有哪些描写战争的诗

《诗经》的战争诗(忽略不计周开国时的战争史诗:如《大雅.皇矣》),有代表性的战争诗,基本上是集中于宣王时代:《小雅.出车》是北方猃狁进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斥退强敌之事。

《小雅.六月》也是赞美尹吉甫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小雅.采芑》是写方叔率领军队南伐“蛮荆”之武功。

《大雅.江汉》记叙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大雅.常武》是周宣王亲率大军攻伐徐国。

这些战争诗几乎全是民族之战和正义之战,按其战争之对象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1、抵御和进袭西北方的猃狁,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2、对东南蛮夷的平定和教化,如《小雅.采芑》、《大雅.江汉》。

2.诗经中有哪些描写战争的诗

《诗经》的战争诗(忽略不计周开国时的战争史诗:如《大雅.皇矣》),有代表性的战争诗,基本上是集中于宣王时代:《小雅.出车》是北方猃狁进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斥退强敌之事。

《小雅.六月》也是赞美尹吉甫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小雅.采芑》是写方叔率领军队南伐“蛮荆”之武功。

《大雅.江汉》记叙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大雅.常武》是周宣王亲率大军攻伐徐国。

这些战争诗几乎全是民族之战和正义之战,按其战争之对象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1、抵御和进袭西北方的猃狁,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2、对东南蛮夷的平定和教化,如《小雅.采芑》、《大雅.江汉》。

诗经,诗句,战争,有哪些

3.关于诗经中战争的诗

《诗经》的战争诗(忽略不计周开国时的战争史诗:如《大雅.皇矣》),有代表性的战争诗,基本上是集中于宣王时代:《小雅.出车》是北方猃狁进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斥退强敌之事。

《小雅.六月》也是赞美尹吉甫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小雅.采芑》是写方叔率领军队南伐“蛮荆”之武功。

《大雅.江汉》记叙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大雅.常武》是周宣王亲率大军攻伐徐国。

这些战争诗几乎全是民族之战和正义之战,按其战争之对象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1、抵御和进袭西北方的猃狁,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2、对东南蛮夷的平定和教化,如《小雅.采芑》、《大雅.江汉》。

4.《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有哪些典型的篇目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大概有30首。

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

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1.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2.由于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问到的农业生活环境,所以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写出战后萧索破败,田园荒芜,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

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

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

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

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

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作者现象妻子怀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为杜甫《月夜》所祖。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战争徭役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有厌战思乡之情,还有少数激愤昂扬之作之外,《诗经》中多数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不义战争的愤慨厌倦。这些诗写出战争徭役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奉养父母,怨恨之至而呼天抢地,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们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厌战,揭示出繁重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唐风•鸨羽》、《小雅•黄鸟》等。

4.在重视群体疾苦,表现治乱兴废的同时,战争徭役诗也不乏关注个体感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更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出现了反映怨妇闺愁和征夫乡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碰撞,展示了战争徭役给人类个体所带来的内心创伤和心理承受,所以更好地把复杂细腻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后人读起这些作品时,对于作者久戍不归、久战不休的深深厌倦,对作者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前途未卜的高度担忧,对作者既痛恨敌人又思乡自伤的矛盾心理,对作者归家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幸福憧憬,都会有更为深入而细致的体会和认识。

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的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哀痛 《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和对丈夫的惦念。

牵肠挂肚的寄语,难以割舍的遥思,寓于字里行间。黄昏时分,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这种怨妇闺愁,念夫怀远的情感,在后世诗歌中也多有反映;而这种缘。

5.《诗经》国风中有多少篇战争诗

这样吧,你直接去图书馆看全本的《诗经》带译文版的就行了,这里没人把《国风》看完的。

我有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向熹译注的全本《诗经》,书的装帧跟古代那种线装的形式酷似,以黑皮为封面,上面就两个特显眼的大字:诗经。译文写得非常好,句式整齐,带有诗歌风味,所译语言优美、生动、精确,对于原作中字与词的译注以引据古籍为形式进行译注。

我截选书中一例为证:国风 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公元前770——前256)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的诗。

周南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

共计十一篇。1 关雎 一位贵族青年爱慕、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并想象迎娶她的热烈场面。

毛诗以为此诗“淑女”指太姒,“君子”指周文王,圣主配贤妃,足为天下后世楷模,故列之于“三百篇”之首。五章,二十句。

1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3)。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4)。 悠哉悠哉(5),辗转反侧。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6)。

5参差荇菜,左右芼之(7)。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8)。

今译 1鱼鹰关关不断唱,落在黄河沙滩上。 漂亮文静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随水流。 漂亮文静好姑娘,睡着睡醒都追求。

3追求姑娘追不上,睡着睡醒把她想。 思绪绵绵夜何长,翻来复去增惆怅。

4长短不一水荇菜,左边采来右边采。 漂亮文静好姑娘,弹琴鼓瑟去求爱。

5水中荇菜短或长,左边右边摸取忙。 漂亮文静好姑娘,钟鼓迎来心欢畅。

注释(1)《毛传》:“关关,和声也。”王先谦《集疏》引《禽经》:“雎(JU一声),雎鸠,鱼鹰。”

(2)《毛传》:“窈窕,幽闲也。逑,匹也。”

《正文》:“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好逑匹。”(3)《集传》:“荇菜,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径寸余,浮在水面。”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处正以荇菜喻其左右无方,随水而流,未即得也。(4)《毛传》:“服,思之也。”

(5)《毛传》:“悠,思也。”钱锺书《管锥编》:“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

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6)《集传》:“友者,亲爱之意。”

(7)于省吾《诗义解结》:“古文作芼……今作摸。”(8)《集传》:“此窈窕之淑女,既得之,则当亲爱而乐之矣。”

韵读 1、鸠,洲,逑,幽部。2、求,流,幽部。

3、得,服,侧,职部。4、采, 友,之部。

5、芼,宵部;乐,药部,宵药通韵。补充一下,为什么译文要以这样的形式来写呢?在书的 前言 那里就有这样解释:《诗经》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不同于散文,今译应当保持这一特点。

我们基本采用七言句式,押大体相同的韵。直译为主,力求紧扣原文。

有时不得不改变原诗的结构以就押韵。有些事物名称无法对译,就采用意译。

原诗虚词不少,无法译出的往往略去,以免到处都是“的、吗、呢、呀”。有一点必须向尊敬的读者表明,《诗经》是千古名著,其语言妙处,必须细读原文,才能领会,这一点“今译”是永远达不到的。

希望对朋友你有用。

6.《诗经》中的战争描写有哪些

《诗经》的战争诗(忽略不计周开国时的战争史诗:如《大雅.皇矣》),有代表性的战争诗,基本上是集中于宣王时代:《小雅.出车》是北方猃狁进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斥退强敌之事。

《小雅.六月》也是赞美尹吉甫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小雅.采芑》是写方叔率领军队南伐“蛮荆”之武功。

《大雅.江汉》记叙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大雅.常武》是周宣王亲率大军攻伐徐国。

这些战争诗几乎全是民族之战和正义之战,按其战争之对象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1、抵御和进袭西北方的猃狁,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2、对东南蛮夷的平定和教化,如《小雅.采芑》、《大雅.江汉》。

7.诗经中描写战争的名篇

《诗经》描写战争的名篇首推《邶风·击鼓》是也。

邶风·击鼓《诗经·国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白话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赏析:这是一首思想之歌,此诗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在叙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澜,手法独到。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则更甚。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全诗共五章。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诗经里关于战争的诗句有哪些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