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关于高俅的诗句(水浒传梁山好汉写来讽刺高俅的诗是什么)
1.水浒传梁山好汉写来讽刺高俅的诗是什么
高俅:心胸狭窄,阴险狠毒。
高俅这人,书上说他“踢得好脚气球”。更兼“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亦胡乱学诗、书、辞、赋”。
如此看来,他倒是个挺全面的人物。“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这倒也无妨。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像这样各方面都懂一点,道德方面“潇洒”一点,足球又踢得好一点的男性青年,若生于现代,倒有可能成为女孩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倘若时来运转,他还能带着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一举夺冠。可他偏偏生在宋代,而且居然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殿帅府大尉。
于是,就只能扮个丑角了。
2.水浒传梁山好汉写来讽刺高俅的诗是什么
高俅:心胸狭窄,阴险狠毒。
高俅这人,书上说他“踢得好脚气球”。更兼“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亦胡乱学诗、书、辞、赋”。
如此看来,他倒是个挺全面的人物。“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这倒也无妨。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像这样各方面都懂一点,道德方面“潇洒”一点,足球又踢得好一点的男性青年,若生于现代,倒有可能成为女孩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倘若时来运转,他还能带着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一举夺冠。可他偏偏生在宋代,而且居然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殿帅府大尉。
于是,就只能扮个丑角了。
3.描写水浒传中高俅的段落
宋哲宗皇帝在位时,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一个破落子弟户,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舞枪弄棒,尤其是踢得好脚气球。
京师人不称其为高二,而都叫他“高球”。后来发迹,便将球字去了王旁,添做“立人”,改为高俅。
从名字便可见高俅的球艺不凡。端王是个聪明俊俏的人物,也喜风流。
对于民间的玩物,无一不晓,无一不会,更无不喜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同;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是不在话下。
这里可见端王的球艺是很不错的,高俅既然能得到他的称赞,可见水平很高。高俅,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中国皇帝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
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扩展资料:《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奸诈毒辣,卑鄙无耻。
120回《水浒传》结束,108 条梁山好汉被高俅阴谋陷害几近死绝。他本出身于市井,因为,其蹴鞠技艺高超被端王看上,在身边伺候。
此后不久,端王继位做了皇帝高俅的好日子也就来了,一路高升,坐到了太尉的高座。他最先陷害的是林冲,其心思之缜密,计谋之精妙让人瞠目结舌。
到了前一百二十回的故事结束,基本上一百单八位梁山好汉都栽在了他手里,死的死,逃的逃。毒辣之程度,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高俅确有其人,但是,跟书中的高俅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宋《挥麈后录》中载,真正的高俅曾经是苏轼身边负责写写抄抄的小史,毛笔字写的漂亮不说,还擅长文学上的诗词歌赋,武术方面也颇有功底。
而蹴鞠,不过是他众多擅长的专长的其中之一而已。高俅最开始得以接近高官,最要感谢的是苏轼。
对于苏轼的恩情,他一直牢牢记着。蔡京陷害苏轼时,一时间朝中多有奚落者,但是,高俅却并没有,反而对苏家子弟颇为照顾,一旦遇到苏家人入都城都多加抚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俅。
4.水浒传中描写高俅的片段赏析
话说宋哲宗皇帝在时,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一个破落子弟户,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舞枪弄棒,尤其是踢得好脚气球。
京师人不称其为高二,而都叫他“高球”。后来发迹,便将球字去了王旁,添做“立人”,改为高俅。
从名字便可见高俅的球艺不凡。端王是个聪明俊俏的人物,也喜风流。
对于民间的玩物,无一不晓,无一不会,更无不喜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同;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是不在话下。
这里可见端王的球艺是很不错的,高俅既然能得到他的称赞,可见水平很高。才踢几脚,端王就大声的喝彩,高俅随即将平生的本事都使出来取悦端王。
说实在话高俅踢球的样子确实好看,那气球仿佛充满粘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弹起落下再弹起。端王大喜,哪里肯放高俅回府,留高俅在宫中过了一夜。
次日,安排了个饭局,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5.描写水浒传中高俅的段落
高俅原名高球,本是东京一个泼皮无赖、市井流氓,连他的父亲都容不得他,忍无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他一状,结果,高俅被“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后来,高俅到淮西投奔了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世权。
不料柳世权不想长期收留这个无赖。经柳世权推荐,高俅回到了东京投奔药商董将仕。董将仕也不愿收留他,便打发他去投奔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这一次,高俅算是找到了知音,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不久,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了高俅。自从高俅投奔小王都太尉之后,实际上已露出了发迹的契机,这时的高俅虽然还是一个帮闲者,但无形中已攀上了高枝,平步青云是迟早的事了。《水浒》作者别具匠心地在王都太尉和其舅端王的前面各加了一个“小”字,说明凡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小人,自然受小人的赏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那个小舅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即位的徽宗皇帝。徽宗是个足球迷,恰好,踢球是高俅的长项,所以东京人才称他作“高球”。当然,仅仅踢一脚好球是不够的,高俅自有别的本事。且看他初见徽宗时的表现:先使个“鸳鸯拐”将恰好滚到自己脚边的球踢还徽宗,这一手令徽宗惊叹不已;然后,在回答徽宗问话时连忙“向前跪下”,继而又“叉手跪覆”,并且“拜道”、“再拜道”,恭敬得不得了。徽宗令他踢球,他便“叩头谢罪”,“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
看来,流氓无赖只能在老百姓面前耍无赖,耍威风,在权贵面前是耍不起来的。
再说徽宗皇帝遇到了高球这么个知音,自然欣喜非常。他登基后,半年间便提拔高球为殿帅府太尉。高球发迹了,便将“球”改做“俅”。大概他觉得“毛”字旁有禽兽之嫌,改作单立人,便人模人样的了。
大凡小人得志,第一件事便是公报私仇。高俅发现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正在其分管之下,而王进的父亲曾揍过高俅。所以,高俅要报复王进了,害得武艺高强的王教头连夜携母出逃。当时宋朝边患频仍,正值用人之际,而作为国家有用之才的王进却被逼得走投无路。北宋不亡、徽宗不被金军活捉才怪呢!
《水浒》开篇先写一无赖高俅的发迹史,而只字不提作为全书主角的梁山好汉,寓意甚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直至官逼民反,罪在皇帝和他宠任的贪官污吏。七十年代举国大批《水浒》时,人们都认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其实不然。在帝制时代,施耐庵不得不用曲笔而已。试想,高俅、童贯、蔡京、杨戬之流,又是谁在常识、重用他们呢?没有昏君,何来奸臣?
高俅的发迹史也表明,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讨好巴结权贵是升官晋级的一大秘诀。“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官”,“若要做官,须找靠山;没有靠山,难若登天。”此皆至理名言也。
6.水浒传中描写高俅的片段赏析
话说宋哲宗皇帝在时,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一个破落子弟户,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舞枪弄棒,尤其是踢得好脚气球。
京师人不称其为高二,而都叫他“高球”。后来发迹,便将球字去了王旁,添做“立人”,改为高俅。
从名字便可见高俅的球艺不凡。端王是个聪明俊俏的人物,也喜风流。
对于民间的玩物,无一不晓,无一不会,更无不喜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同;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是不在话下。
这里可见端王的球艺是很不错的,高俅既然能得到他的称赞,可见水平很高。才踢几脚,端王就大声的喝彩,高俅随即将平生的本事都使出来取悦端王。
说实在话高俅踢球的样子确实好看,那气球仿佛充满粘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弹起落下再弹起。端王大喜,哪里肯放高俅回府,留高俅在宫中过了一夜。
次日,安排了个饭局,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7.水浒传中关于高俅的故事及对他的评价
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 (即徽宗)。宋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弛,于靖康初病死。在施耐庵《水浒传》中,高俅作为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蹴鞠技术,被喜爱蹴球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
太尉(掌管军事的高官)高俅,这是个令人讨厌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水浒传中,高俅是小苏学士的书童,南宋王明清认为小苏学士是苏轼,实属误读。 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佑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铣(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 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但是徽宗的宠臣们却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上说,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恶人未必全有恶报,这也能算是历史留下的遗憾吧。
8.高俅的典故评析
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
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
他陷害林冲,手段之毒辣,心计之精巧,让开卷不久的读者瞠目结舌! 120回《水浒传》结束,108 条梁山好汉被高俅阴谋陷害几近死绝。高俅(?—1126 年),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
元祐八年(1093 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
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
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
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
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
徽宗原本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脸孔。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
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
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
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
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
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 余年。
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
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
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
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 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
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再者,高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
靖康元年(1126 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
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
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皇帝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宋钦宗处死并枭首。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乱世之秋,他的下场比童贯 、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倒也并非偶然。
而且,《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艺术家虚构的一个英雄人物,高俅如何迫害他的情节同样纯属虚构。从史书、文人笔记等现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
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林冲、李逵等108 将,更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1119 年)到宣和三年。
起义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一代名将张叔夜。
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和同时期的蔡京、童贯相比,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
历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后来的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