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玄宗盛世的诗句(唐玄宗开元盛世繁荣有关诗词)
1.唐玄宗开元盛世繁荣有关诗词
杜甫的 忆忆昔
【其一】
忆昔先皇巡朔方(1),千乘万骑入咸阳(2)。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3)。
邺城反覆不足怪(4),关中小儿坏纪纲(5)。
张后不乐上为忙(6),至令今上犹拨乱(7),
劳心焦思补四方(8)。
我昔近侍叨奉引(9),出兵整肃不可当(10)。
为留猛士守未央(11),致使岐雍防西羌(12)。
犬戎直来坐御床(13),百官跣足随天王(14)。
愿见北地傅介子(15),老儒不用尚书郎(16)。
【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17),小邑犹藏万家室(18)。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19)。
九州道路无豺虎(20),远行不劳吉日出(21)。
齐纨鲁缟车班班(22),男耕女桑不相失(23)。
宫中圣人奏云门(24),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25),叔孙礼乐萧何律(26)。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27),宗庙新除狐兔穴(28)。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29),朝廷记识蒙禄秩(30)。
周宣中兴望我皇(31),洒泪江汉身衰疾(32)。[1]
2.描写唐玄宗杨贵妃的诗有哪些
《马嵬行》 作者:刘禹锡
《长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清平调词三首 》作者:李白
《华清宫》作者: 李商隐
《骊山有感》作者: 李商隐
《龙池》作者: 李商隐
【马嵬行 】
作者:刘禹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华清宫】
李商隐生于元和八年(813年),当然不可能亲见唐玄宗和他的爱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的表演展示,所以,也便只能在见到有关帝妃往昔的遗迹之后,发思古之幽情,抒内中的感慨了。当他过华清宫时,便为诗道:
“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 (《华清宫》)
皇帝老儿李隆基夺得儿媳到手后,”于天宝四年七月,于凤凰园册(封)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太真外传》)杨氏女来到位于骊山的朝元阁里跪拜受封,便成”昭阳殿里第一人“。唉!如果当日不来这人间的最高处,为昔日的公公眼下的丈夫敬歌献舞,承欢接爱,天下能有安禄山的胡尘滚滚,干戈扰攘,生灵涂炭,”国破山河在“么?
寥寥二十八个字,感慨万端,深责明皇荒淫无度,硬生生弄出了个安史大乱。
【龙池】
“明皇为诸王时,故宅在京城东南角隆庆坊。宅有井。井溢成池。中宗时,数(shuo)有云龙之祥。后引龙首堰水注池。池面益广,即龙池也。”(《雍录》)是说唐明皇当诸王时,旧宅在京城的东南角上。宅院里有口井。井水涨出,形成个池子。到了唐中宗时,屡屡有云龙的祥瑞影像映现在池子里面。后来,就把龙首堰的水引注入池。这样,池面就更加广阔了,这就是“龙池”。有一天,李商隐来到这儿,见景感慨,写了首《龙池》诗讽刺挖苦荒淫无度,乱朝毁纲的唐明皇道: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尽管说据后人考证,薛王、寿王既非同辈,亦非同时代人,可是,诗人李商隐,却把他们叔侄二人捏合一起,形成对比,讽刺挖苦唐明皇的无耻淫乱,玄想得巧妙,对比得恰切。
诗说,唐明皇带着他那“承欢赐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爱妃杨玉环,在龙池摆酒宴乐,兴致特高,把羯鼓敲得极度热烈美妙声高响亮,别的乐声都给压下去了。宴乐直到月将落星快沉的宫漏声久的夜半时分,薛王和其他人都一个个沉沉醉乡,而只有寿王一人独自个儿头脑清醒,胸中明白。因为,父王唐明皇这个特别善击羯鼓者,兴致高涨,击鼓特有劲儿的时候,和他配合欢舞得接拍合音貌迎神合至极的人儿,就是昔时和自己在芙蓉帐中,颠鸾倒凤,鱼水同欢,今日已经成了父皇的宠妃,自己的后母的杨玉环。自己和环儿当年不但年岁相当,关系融洽,欢爱有加,而且还为父亲唐明皇生有两个大胖孙子呢。
3.两句描写唐玄宗时期的话(诗词形式)
行 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注释] ①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
②寥落:空虚、冷落。(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这是他的庙号。
[简要评析] 这是诗作作者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概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其中,其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
阅读本诗,应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联系,如此便可弄清许多问题。白居易的《新乐府》写成于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时代的社会问题。
德宗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继位,在位27年,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阳白发人》的具体写作时期必在其间。又据《上阳白发人》诗中言所选入的白头宫女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则可知是在天宝十五年(756)选入,而白居易写作此诗应在天宝十五年以后的44年时,即贞元十六年(800)。
元稹写作此《行宫》诗是为呼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头宫女。她(或她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来“说”玄宗的,并非只是道听途说。
此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沧桑体会。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于一个“说”字。
由于这个(或这批)老宫女熟谙历史,深悉国家社会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可说的话题特别多,围坐之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了。这一个“说”字,可以使读者生出无穷联想,而诗中只用一个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炼之极,含蓄之极。
本诗由于以上这些优点,所以特别受到历代诗评家的青睐。瞿佑《归田诗话》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稹之《行宫》,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
这是赞许本诗短小精致。这是夸奖本诗能以尺幅见千里,篇制虽短,但与元稹另一篇史诗般的长诗《连昌宫词》在感叹历史盛衰变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此诗是王建所作,又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说此诗特别委婉蕴藉,因此特别符合王建诗的风格特征,而且在王建诗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
沈德潜还指出,此诗好在“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这是点明此诗的诗眼所在,一个“说”字足以将历史的教训揭示而出,这在其他怀古、咏史诗中是很难做到的。作者在二十个字里,从景物的描写到人物拓叙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沧桑。
诗人文字的精练、内涵的深刻,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