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古诗句对课文教学的好处(为什么朗诵古诗词对学语文意义很?为什么朗诵古诗词对学语文意义很)
1.为什么朗诵古诗词对学语文意义很?为什么朗诵古诗词对学语文意义很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培养了想象力。
读古诗词时,了解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古诗词时,不但能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了解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成就,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了解到绝句、律诗、散曲、小令等诗词的特点。 古诗词诵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文采。
2.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背诵古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也是让广大教师与学生十分头痛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需要学生背诵的古诗词与古诗达到了几十首之多,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老师需要给小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沉淀。老师不但要讲解教材上要讲解的内容,还要适当的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诗词读物。
中国古代的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人精神的传承,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
3.背诵古诗,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阅读量、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的目的。
一、古诗文的吟、唱与诵 首先,我们要搞清“吟”、“唱”和“诵”这三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诗经》以后的诗歌,除楚辞、汉乐府、唐律诗、宋词以外,其余的绝大多数诗诗乐分家,不能入乐歌唱。
而那些原来可入乐歌唱的古诗词,其乐谱也大多先后失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读诗赏词主要是随口吟诵。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吟诵诗文呢?由于当时一没有录音,二没有留下吟谱,所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人的吟诵是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后人的吟法虽与前人不尽相同,但前后相承,总有一点前人的影子。
我们认为“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一般适宜于唐律诗、宋词以外的古体诗歌。 “吟”的对象是古体诗。
“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它不需要用乐器伴奏。 “唱”的是律诗和词曲。
它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
古时候的词曲都是可唱的,只要按一定的词牌和曲牌写词或曲,就可以马上唱出来,所以,有填词和填曲的说法。 同时也有上阕和下阕,就像我们现在一首歌中的同乐谱的上一段歌词和下一段歌词一样。
调子定好了,唱词有了,就能一点不差地唱出来。 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诵”的对象一般是指古文。 “吟”和“诵”有相同之处:一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二都是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三是行腔使调时都可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吟”的对象是古诗,重音乐节奏;“诵”的对象是古文,重语言节奏。“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诵”时旋律一般不太鲜明,但比“吟”表意清晰。
“吟”时声音拉得较长,听起来好像歌唱;“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像和尚念经。 杜甫有句诗说:“新诗改罢自长吟。”
他还说:“续儿诵文选。”可见杜甫做诗要反复吟哦,才能最后定稿;教子读古文的方法也只是“熟读”。
这是对“吟”、“诵”的最好注解。 二、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我们提倡对古体诗歌要“吟”,对律诗、词曲要“唱”,对古文要“诵”,对古诗文要背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背诵古诗文的意义。 1.熟悉古诗文的形式 中国人学习古诗文向来是注重背诵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做。”一个高中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认认真真地背诵三百首(篇)诗文。
这三百首(篇)诗文虽少,但已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会还给别人。“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古诗文的用字、句法、章法等形式。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诗的建筑美”。可以感悟字的凝练,句的整齐、节的匀称。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律诗的区别。 (包括五律、七律、长律)通过背诵,我们可以知晓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明白文章有抒情与叙事之别,诗歌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体味文章句式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所反映出的磅礴气势等等。
2.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也各式各样。 我国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中,就有豪放婉约之分,阳刚阴柔之别。
通过背诵,可以把握住诗文的风格。 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白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均是阳刚之美。
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阴柔之美。
人们的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也有多方面的爱好。 人们不仅喜欢雄伟壮阔、激昂悲壮之美,也喜爱曲经通幽、渔歌樵唱之美;人们不仅喜欢电闪雷鸣,翻江倒海的场面,也喜欢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景。
同样,人们不仅需要豪情壮志的激励情怀,也需要山水之音以怡情悦性。所以,壮美和优美并存,阳刚和阴柔相济,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也符合人们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而这些,只有通过大量古诗文的背诵,才能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3.循声逆志,使情感再现 从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吟唱背诵古诗文时,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思维是和作者一起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刚开始时,眼看作品,口中吟唱背诵,作品文字所显示的意义和作品语言所具有的声音分别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时,我们的情感首先被声音所激起,同时,我们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开始活跃起来。
根据视觉、听觉所提供的意象,凭借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体验。
4.怎样创设诗词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
5.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些优秀的古诗词生命力极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据说,在唐朝,读诗诵诗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
可见,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它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能力等意义重大。
因此,除了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篇目外,《语文课程标准》还为小学生选出了优秀的古诗词80首,要求学生会背诵,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感悟、运用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的情趣。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接触到了许多新生事物,对古诗词这类传统文化有些陌生了,让他们去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去感悟,去想象,去运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学生甚至逃避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古诗词,学会古诗词,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学习、尝试、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去实践。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积极地钻研教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从导入环节入手,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一半,所以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导入的运用。 2、了解诗人的相关故事,给古诗的学习增添色彩。
学生最爱听老师讲故事,可他们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兴趣。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给学生讲了诗人李白和汪伦的相识过程,故事幽默生动,巧设悬念,同学们听得很入神,并不时地对汪伦的智慧大加赞叹,为学习本诗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同学们学习起来情趣盎然。
3、发挥简笔画的作用,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大有益处。
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适当地配上图画,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在黑板上合作作画,用不同的颜色分别画出了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笠、蓑衣。
那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画出了鲜明的色彩,悠远的意境,体现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4、编排短剧,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古诗词非常适合表演,诗中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
故事表演可以让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
学生仔细揣摩诗意,把握人物特点,把诗中的小男孩那种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把这首诗牢牢地留在了记忆里。 5、进行古诗词吟唱,化难为易,激发兴趣。
以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强化理解诗意,背诵诗句,抄诗默诗,学生对此索然不感兴趣,因此,渐渐地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配上旋律,变成了歌曲,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我就在学生的音乐书中找到了一句七字的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非常好听,根据这首歌的旋律,换上《早发白帝城》的诗句,学生张口就唱了出来,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记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学习方法很快在同学当中流行起来。
精彩有趣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鼓励,激发兴趣 1、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古诗词,在理解、积累的过程中,学会运用。
例如,学生能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一句古诗来,要对学生给予表扬,既是对他本人的肯定,又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的日记、作文当中恰当地引用一句古诗词,更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2、教师以身作则,尽量地多运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学生面前我经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来激励孩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用“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来表达和朋友的深厚感情;用“无边光景一时新”来表达春游时的感受;用“白日放歌须纵酒”来形容激动、愉快的心情,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意外的惊喜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受古诗词在表达上的魅力,以此,产生强烈地学习欲望。
三、打破古诗词学习的局限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
学习古诗词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外延伸。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一栏目,精选了一些十分经典的古诗词,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精彩纷呈,非常适合学生观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学习的平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与学生一同收集、积累古诗词,一同学习感悟,开展家庭古诗词大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
6.搜集古诗5首 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早发白帝城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峨眉山月歌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
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①提示互动内容:◆《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 (习作)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
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我和书故事;◆采访记录;◆辩论题材: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 拓展一》教材、学生分析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组织学生按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先在小组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还可以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3、培养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词语盘点” 〖你正在浏览《老百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二、交流平台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三、日积月累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 4.交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