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孩的诗句(描写“儿童”的古诗有哪些?)

1.描写“儿童”的古诗有哪些?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____高鼎《村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____袁枚《所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____白居易《池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____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____杨万里《舟过安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____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___雷震《村晚》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____李忱《吊白居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____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杜牧《清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____白居易《观游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____苏轼《花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____范成大《卖痴呆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____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____杜甫《月夜》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____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____颜仁郁《农家》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____苏轼《守岁》基本解释:年纪小于18周岁的小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引证解释: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唐杜甫《羌村》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清金人瑞《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讴。”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广岛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1]。

2.杨万里关于儿童的古诗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

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

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舟过安仁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注释: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使:使用,利用译文: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简析: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作者介绍一: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作者介绍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有《诚斋集》。

诗句

3.形容幼年的诗句

1、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寻。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源, 忽然闭口立。

5、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2113 6、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7、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8、篷头稚子学垂伦,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5261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9、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10、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4102傍桑阴学种瓜。 12、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1653迹,浮萍一道开。

1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望采纳】。

4."幼女词"的诗句

幼女词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5.关于尊老爱幼的诗句有哪些

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丝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游子通常是指远走他乡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儿女在母亲的眼中永远都是孩子。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3.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赏析:要一个人把 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 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 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 胳膊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5.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近代)鲁迅《答客诮》

赏析:这首诗,不仅是鲁迅回答别人对他爱孩子的讥讽,表现他对孩子深厚的感情,而且应该看做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正是希望革命后代也能如自己那样勇猛,那样“兴风狂啸”,像一只小老虎。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

7.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战国)孔子《孝经•三才》

译文: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一个品行。

8. 子孝父心宽。——(明朝)冯梦龙《名贤集》

译文:儿子孝顺,老爸才能心宽。

9.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南北朝)刘义庆《陈遗至孝》

译文: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

10.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先秦)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6.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

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

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

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

7.幼儿教育古诗词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于幼孩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