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船出行的诗句(“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1.“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鉴赏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象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首二句写晨景。夜雾逐渐消散,一条蜿蜒于绿树丛中的羊肠小道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路边的蒙茸细草沾满了露水,湿漉漉的,分外苍翠可爱。诗歌开头从林间小路落笔,然后由此及彼,依次点染。显然,它展示的是诗人清晨出游时观察所得的印象。

三、四句写白昼的景色。诗人由幽静、逼仄的林间小道来到空旷的溪水旁边。这时风和日暖,晨露已晞,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象是铺了一层雪。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诗人沿途所见多是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田园。到了这里,眼前忽地出现一片银白色,不禁大为惊奇。惊定之后,也就尽情欣赏起这似雪非雪的奇异景象来。

诗人观赏了“雪浦”之后,把视线移向溪水和它两岸的田垅。因为不久前下过一场透雨,溪水上涨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满满的。春水丰足是喜人的景象,它预示着将会有一个好的年景。

前四句,都是表现自然景物,只有第三句中的“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把诗歌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后四句写夜晚的景色。五、六两句对仗工切,揉磨入细。“古刹疏钟度”写声,“遥岚破月悬”写色,其中“古刹”和“遥岚”一实一虚,迥然不同,然而又都含有“远”的意思。谓之“古刹”,说明建造时间已很久长;称作“遥岚”,表示山与人相距甚为遥远。两两比照、映衬,融入和谐统一的画面之中,便觉自然真切,意境遥深。

末二句写船家夜渔的情景。在山村滩多水浅的小河边,夜间渔人用竹枝扎成火把照明,鱼一见光亮,就慢慢靠近,愣头愣脑地听人摆弄。“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接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尽管并没有直接提到打鱼的事,但字句之间已作了暗示,让读者通过想象予以补充。

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象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正面写人的活动,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两者相搭配,相映衬,情景十分动人。而且诗中的山岚、溪水、古刹、渔船,乃至一草一木都显得寥萧淡泊,有世外之意。想来是诗人的情致渗透到作品的形象里,从而构成这样一种特殊的意蕴,反映了诗人“老去溪头作钓翁”(《南园》其十)的归隐之情。当然,这不过是他仕进绝望的痛苦的另一种表现罢了。(朱世英)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船上所见的诗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船上所见的诗句:

全诗除尾联外,其余都是。略作分析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渔船,诗句,出行

3.求 苏轼<<题金山寺>>一诗的解释赏析

题金山寺赏析: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

这是一首回文诗,可以倒读,而且倒读同样工整贴切,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娴熟,犹如缠着铁链跳舞,依旧翩翩。从各个方位由低到高,由近止远,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寺所处的环境和黄昏景色。诗人深思熟虑,由远到近,描写得唯妙唯肖,别有另一种情趣。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读来赏心悦目。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

题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译文:

潮水涌来伴随着阵阵汹涌澎湃的巨浪,浪花拍到岸上,顷刻间犹如雪山倒塌;远处的江面上有人乘着渔船在垂钓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江上的桥正对着金山寺的大门,寺内的松间小路十分狭小;门槛面对着泉眼,从石头流过的水流很清澈。

绵延不绝的排排绿树伴着广阔的江河,迎来了天明;红霞弥漫伴着海上的夕阳,天气十分晴朗。遥望四周天空的云和江水交融在一起,江边围绕着许多碧绿的山峰,有几只鸿鹄轻盈矫捷地飞过。

江面上有几只轻盈迅捷的鸿鹄飞过,周围许多的山峰都是青绿色的;江水与天际的云朵相交接,从四周望过去显得很遥远。晴朗的天气,海上的云霞,一大片红红的弥漫在空中。刚破晓的天空中,映衬得树木翠绿,绵延不绝。

留着清澈的水流,还有石眼的泉水正面对着门槛;有着小路、松门的金山寺正面对着江上的桥。明月高挂,江面上还有等待垂钓的渔船,离江河边打鱼的出入口处还很遥远;貌似可以把山峰都摧毁的雪白的巨浪,汹涌澎湃地伴随着潮水拍打在岸上。

扩展资料

作品争议

这首诗在《全唐诗》里归入唐末诗人徐夤《回文诗二首》的第二首;而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里归入北宋诗人周知微名下,标题是《题龟山》;南宋人魏庆之著的《诗人玉屑》中认为是苏轼的作品,标题为《题金山寺》。

文体介绍

回文诗,也写作“爱情诗”“回环诗”。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

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

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金山寺

4.夜到渔家古诗分析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这首《夜到渔家》,一本作《宿渔家》。张籍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何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明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断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期待已久的渔人大概回来了吧!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

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5.阅读一首小诗: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读了赵鑫珊的这首诗,感触良多: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初读此诗,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无数贪婪的捕鱼者手执鱼叉,脚踩渔船,面对着江河湖海肆无忌惮地捕捞着鱼群,而水浪只能用他那无力的翻滚和声嘶力竭的咆啸向人类发出抗争。我为这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同类倍感惭愧。

但当我将诗咀嚼再三之后,先前的想法顿时烟消云散,却有了想为诗歌补写几句的冲动: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亦发明了不少养鱼的工具,帮着上帝让鱼更多、更美地成就了缤纷的大千世界。我们有的是养鱼的工具,何愁鱼之殆尽呢!生物领域的研究表明,人与低等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发明并使用工具,而后者不能。可见我们该做的是利用工具改善生态环境,而非杞人忧天般地担心物种灭绝而坐以待毙。

以鱼为例:为了能够可持续地捕获到新鲜的鱼,人们围海、驱赶捕掠者,精心保护着鱼苗,定期地撒网捞鱼,这便成了蔚为壮观的渔场;为了培育饱满壮硕的鱼群,各类新颖别致又富含营养的饲料应运而生;为了与海洋亲密接触,体验人与鱼的完美碰撞,匠心独具的水族馆又赫然挺立在了我们的城市中;而登峰造极的科学工具更是为人类培育新鱼种、改良生态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很难想象,没有了工具,我们如何将搁浅的巨鲸引入大海;没有了工具我们怎能让远古的鱼类重见天日……

人类的工具不仅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功效,就是对整个自然乃至宇宙都会有令人震憾的力量。君不见情人节里有情人手捧的花束,不再是清一色的玫瑰,各色花朵争奇斗艳,一种美其名曰“蓝色妖姬”玫瑰更是夺人眼球,这正是基因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丰硕成果。君不见人们不再为购物出游奔走于商场与旅行社间,而是凭借着指间的点击,就将想要的东西尽收眼底,互联网的建立着实带来了无限便利。君不见宇宙飞船直上九天,飞出地球探索太空,实现了人类一窥宇宙的梦想。这一切看似不合情理的事却在人类的各式工具面前成为了现实,不能不说是工具成就了人类的伟业。

上帝因爱鱼而造了湖泊和小溪。而我们,在工具的帮助下亦能造人工湖、运河,包容群鱼,回归自然。据说,上帝是万能的,我想说:上帝因万能而伟大,人因工具而伟大

6.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近义词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7.关于钓鱼的诗句

钓鱼诗词大全:江 雪 (唐)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独 钓 寒 江 雪.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雨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渔 歌 子 (晚唐)张志和 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弯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8.唐诗 江雪诗意

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前人范?(音同希)文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顾?(音同林)评点:“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朱子荆认为:“千、万、孤、独,两两对说,亦妙。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

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当代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诗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认为“寒江独钓”代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的认为“《江雪》整首诗都表现出摆脱障碍的空灵自在”,“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说”。

我们先了解一下《江雪》的写作背景。《江雪》写于永州,而永州地处湘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无霜期300多天,平均气温17.8℃,可见,能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大雪是罕见的。

笔者生在永州,长在永州,从未见过潇水结冰的情景。且湘南根本无雪中垂钓之事。

永州历史上旱灾水灾较多,也有地震记载。柳宗元贬永前后的气象情况,据《零陵要鉴》(中共零陵地委政策研究室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零陵地区历史大事年表”(公元前214年——1949年)记载,805年(贞元六年)“永州大旱”,806年“境内地震。

翌年,暴雨成灾。”808年“大旱成灾”。

据该书“建国以来灾害性气象资料”,永州除旱涝灾害频繁外,冰冻严重。如1969年“出现建国以来最强的冰冻,极端最低温度零下7.1度”。

“1972年2月上旬发生中等强度冰冻。”“1974年冰冻干旱年”。

“1977年强冰冻年。元月至2月,由于强寒潮频频入侵……全区冻死耕牛6300多头,柑桔和林木遭受严重损失”。

“1982年2月上旬,出现强冰冻,压倒大量树木、楠竹和电杆,造成公路塌方,交通阻塞 ,通信中断,损失严重”。这说明由于寒潮的入侵,永州的气候有时也十分寒冷。

2003年春节前后,江南下过两场大雪,波及福建、广东等地,永州更不例外,连桂林的秀峰也是白雪皑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做过报道。

站在高处,眺望永州之野,一片白茫茫;伫立岸边,凝视潇水寒流,缕缕白雾弥漫。我们仿佛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雪景。

据柳宗元自述,元和二年(807)永州下了一场大雪,“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大自然的奇景,很可能是《江雪》构思的触发点、导火索。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道贬永州司马”,十一月到达永州。

这对33岁正当盛年的改革志士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元年(806)正月,八司马之一凌准因愤卒,柳母卢氏来到永州不到半年就病逝,柳的住所连遭火灾,真是集国忧、家祸、身愁于一起。

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这是构思《江雪》的关键。 《江雪》仅20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然而,正是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冷气透骨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索荒寂的气氛,造成一种孤独不屈的情绪,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乍读,这首诗似乎是“咏江乡雪景”,情系劳苦人民。

其实,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抱负,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

首先,前两句用“千山”、“万径”形容山多路重,极言背景的广阔。放眼一望,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飞鸟的影子,每一条小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南方的丘陵处于极端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主宰世界的似乎是漫天冰雪。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用“鸟飞绝”、“人踪灭”来渲染天地的寥廓,烘托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就象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大雪覆盖的江面垂钓。用“孤”、“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似乎凛然不可侵犯。

渔翁不仅仅钓的是鱼,而是“寒江雪”。“寒江雪”象神来之笔,将“江”与“雪”有机联在一起,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同时,也将渔翁的形象美化了,体现了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斗争精神。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而充满向往的。

诗无达诂。目前,学术界对《江雪》诗的意境做了深入探讨,存在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吴小如先生认为:“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唐诗鉴赏辞典》)。此其一,可以称之为“清高孤傲说”。

鲁峡认为:“永州时期的作品《江雪》,虽属短短四句,却是‘人境俱夺’之绝唱,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崇儒向佛的思想以及由此构成的禅机理趣”(《从。

关于渔船出行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